近年来,国产电影中的青春片部分开始缺失,真正能够引人共鸣的青春片越来越少。人们都说,长大这件事来的晚一点才好呢。小时候不懂,现在却觉得,这句话说得真是没错。因为成长的代价太大了,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痛苦。

青春期的孩子总是风波不断,敏感而又脆弱,应这一时期,许许多多的青春片就此诞生。这种片多数以青春期的情爱作为主线,或是以家人的之间的故事作为卖点,引起许许多多的观众共鸣。

而同为青春片,为何《狗十三》这部电影却能够有豆瓣8.2的评分,而且禁了五年才上映呢?这其实正是因为,这部片引起太多人的共鸣。

《狗十三》这部电影有着文艺片的外表,但却是有点像朴实无华的纪录片,它平淡的叙述了一个家庭中13岁少女的经历,从一个小家庭影射典型中国式大家庭,种种现象的关联引人思考。

这部影片的主演扮相非常普通,普通到放在在人群中完全找不到,但是她对于成长的反应却能让人感同身受,真实到震撼的表演更是精华所在。

《狗十三》的上映其实真的不容易,它曾经被封禁了整整五年。因为早在13年就已经拍好,并且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获得好评,但却在风头之时就消失了,还因为电影的名字用阿拉伯数字,看起来有另一种含义,被很多网友调侃。

直到18年年底才重新上映,到现在已经有四十万人为之赞叹,更是被媒体和影迷誉为“最好的国产青春电影”,也有评价说“太真实了,真实到像是亲身经历”。

在影片中,演员张雪迎出演了主人公——13岁少女李玩。李玩是重组家庭的孩子,平时她都跟爷爷奶奶,亲爸后妈住在一起。从他爷爷跟父亲的对话中,我们也不难得知,家庭中掺杂了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

从影片的开始,直到结束,“听话”都是这个家庭不变的教导。似乎,这也是让李玩最后转变的唯一不变的道理。

由于父亲常年没有时间陪伴李玩,因为长期的疏忽照顾,终于,为了弥补这个错,他找来了一只小狗送给李玩,作为礼物陪伴她。

可是一开始的李玩如同大部分的孩子一般,闹脾气,希望引起家长的注意,更不想要这个“弥补”的礼物。可是渐渐的,小狗与李玩有了深厚的情谊,这似乎也是李玩青春期中唯一的慰藉了。没有层层束缚,没有深沉的爱,只有简单的快乐和美好,她也给小狗取名“爱因斯坦”。

可惜,快乐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很久,有次爷爷去菜场买菜时牵着爱因斯坦,但是却不小心弄丢了狗。

爱因斯坦丢了,家长却没有第一时间去寻找,而是用更多别的事情试图掩盖这个事情,知道真相的李玩勃然大怒。她什么都懂,但是她好气,她只能把所有的气发到爷爷身上。父亲怒火中烧,无法再忍受,动手便打了她。

片中的李玩想逃却逃不掉,爷爷一语不发,奶奶好言相劝,一家人乱作一团,确是当今社会家庭的真实写照。

在爱因斯坦丢失之后,李玩无疑是失去了唯一的伙伴,连唯一的希望也没了。这大大拉远了她对长辈的心,也是一场巨大的心的灾难。

从此之后,李玩正是迈向了成长的开始,也催生了她的逆反心理。

对于家长来说,从他们的角度,也只能用他们的角度进行补偿。他们找来了相像的小狗,只为了稳住李玩的心情。

可是这一切还是被识破了,一方觉得孩子不懂事不领情,一方却觉得长辈的欺骗才是最难过的。就这样,“听话”、“懂事”也成了解决这场灾难唯一的出路。最后她接受了那个不是“爱因斯坦”的“爱因斯坦”,但后来又眼睁睁看着家人抛弃了它。

弟弟的出现成了压垮李玩的最后一根稻草,子孙三代同处一室,温馨呵护,这是多么有爱的场景,却让李玩像个局外人的难以自处。即使被重重隐瞒,李玩最后还是不得不面对这个健康的男孩子取代了他的地位的事实,这一刻,似乎她真的变了,她变得不再玩闹,不再“不懂事”,不再淘气。

也许从爱因斯坦被送走的那一刻,也许在最后吃狗肉的那一刻,她早已妥协,就像她像成长妥协,她长大了。这部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没错,但是每个人又都受到了伤害,这大概也是错误的亲情压迫之后的结果吧,悲哀又令人无奈。

现实中很多家庭往往如此就是这样,“中国式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是基于“听话”,而无法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逼迫孩子加速成长。父母最开心的就是别人称赞他的孩子“真乖啊”,但是却不知道孩子背后的沉默与妥协,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你也看到这部电影吗?有什么感受可以在评论中留言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