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產電影中的青春片部分開始缺失,真正能夠引人共鳴的青春片越來越少。人們都說,長大這件事來的晚一點纔好呢。小時候不懂,現在卻覺得,這句話說得真是沒錯。因爲成長的代價太大了,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痛苦。

青春期的孩子總是風波不斷,敏感而又脆弱,應這一時期,許許多多的青春片就此誕生。這種片多數以青春期的情愛作爲主線,或是以家人的之間的故事作爲賣點,引起許許多多的觀衆共鳴。

而同爲青春片,爲何《狗十三》這部電影卻能夠有豆瓣8.2的評分,而且禁了五年才上映呢?這其實正是因爲,這部片引起太多人的共鳴。

《狗十三》這部電影有着文藝片的外表,但卻是有點像樸實無華的紀錄片,它平淡的敘述了一個家庭中13歲少女的經歷,從一個小家庭影射典型中國式大家庭,種種現象的關聯引人思考。

這部影片的主演扮相非常普通,普通到放在在人羣中完全找不到,但是她對於成長的反應卻能讓人感同身受,真實到震撼的表演更是精華所在。

《狗十三》的上映其實真的不容易,它曾經被封禁了整整五年。因爲早在13年就已經拍好,並且在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獲得好評,但卻在風頭之時就消失了,還因爲電影的名字用阿拉伯數字,看起來有另一種含義,被很多網友調侃。

直到18年年底才重新上映,到現在已經有四十萬人爲之讚歎,更是被媒體和影迷譽爲“最好的國產青春電影”,也有評價說“太真實了,真實到像是親身經歷”。

在影片中,演員張雪迎出演了主人公——13歲少女李玩。李玩是重組家庭的孩子,平時她都跟爺爺奶奶,親爸後媽住在一起。從他爺爺跟父親的對話中,我們也不難得知,家庭中摻雜了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

從影片的開始,直到結束,“聽話”都是這個家庭不變的教導。似乎,這也是讓李玩最後轉變的唯一不變的道理。

由於父親常年沒有時間陪伴李玩,因爲長期的疏忽照顧,終於,爲了彌補這個錯,他找來了一隻小狗送給李玩,作爲禮物陪伴她。

可是一開始的李玩如同大部分的孩子一般,鬧脾氣,希望引起家長的注意,更不想要這個“彌補”的禮物。可是漸漸的,小狗與李玩有了深厚的情誼,這似乎也是李玩青春期中唯一的慰藉了。沒有層層束縛,沒有深沉的愛,只有簡單的快樂和美好,她也給小狗取名“愛因斯坦”。

可惜,快樂的時光並沒有持續很久,有次爺爺去菜場買菜時牽着愛因斯坦,但是卻不小心弄丟了狗。

愛因斯坦丟了,家長卻沒有第一時間去尋找,而是用更多別的事情試圖掩蓋這個事情,知道真相的李玩勃然大怒。她什麼都懂,但是她好氣,她只能把所有的氣發到爺爺身上。父親怒火中燒,無法再忍受,動手便打了她。

片中的李玩想逃卻逃不掉,爺爺一語不發,奶奶好言相勸,一家人亂作一團,確是當今社會家庭的真實寫照。

在愛因斯坦丟失之後,李玩無疑是失去了唯一的夥伴,連唯一的希望也沒了。這大大拉遠了她對長輩的心,也是一場巨大的心的災難。

從此之後,李玩正是邁向了成長的開始,也催生了她的逆反心理。

對於家長來說,從他們的角度,也只能用他們的角度進行補償。他們找來了相像的小狗,只爲了穩住李玩的心情。

可是這一切還是被識破了,一方覺得孩子不懂事不領情,一方卻覺得長輩的欺騙纔是最難過的。就這樣,“聽話”、“懂事”也成了解決這場災難唯一的出路。最後她接受了那個不是“愛因斯坦”的“愛因斯坦”,但後來又眼睜睜看着家人拋棄了它。

弟弟的出現成了壓垮李玩的最後一根稻草,子孫三代同處一室,溫馨呵護,這是多麼有愛的場景,卻讓李玩像個局外人的難以自處。即使被重重隱瞞,李玩最後還是不得不面對這個健康的男孩子取代了他的地位的事實,這一刻,似乎她真的變了,她變得不再玩鬧,不再“不懂事”,不再淘氣。

也許從愛因斯坦被送走的那一刻,也許在最後喫狗肉的那一刻,她早已妥協,就像她像成長妥協,她長大了。這部電影裏的每個人都沒錯,但是每個人又都受到了傷害,這大概也是錯誤的親情壓迫之後的結果吧,悲哀又令人無奈。

現實中很多家庭往往如此就是這樣,“中國式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就是基於“聽話”,而無法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逼迫孩子加速成長。父母最開心的就是別人稱讚他的孩子“真乖啊”,但是卻不知道孩子背後的沉默與妥協,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你也看到這部電影嗎?有什麼感受可以在評論中留言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