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CCTV10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的紀錄片《驚天大發現——海昏侯大墓考古發掘現場》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這位漢廢帝的墓中,不僅有海量的金銀玉器、香車寶劍,甚至有許多稀奇的玩具,以及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爲西漢貴族的娛樂生活,提供了最直觀的證明。


圍棋作爲一種娛樂活動,正是始於漢代。

據《搜神記》所載,漢宮內有八月四日下圍棋占卜的習俗。贏家有一整年的福氣,輸家會有一整年的疾病。輸家必須取絲縷衝着北極星祈求長命,纔可以免去病災。這種奇特的占卜方式,側面證明了漢朝後宮酷愛圍棋。東漢時期,圍棋作爲娛樂活動更加盛行。東吳地區的民間,甚至留下了許多人因爲喜歡博弈而廢寢忘食、荒廢事業的記載。被後人尊爲“棋聖”的嚴子卿也是東漢時人。

而與圍棋分庭抗禮的中國象棋,據說它的前身是經常在古籍中現身的六博棋。


六博,又稱陸博。在殷商時期就已經開始流行,在漢朝也非常盛行。湖北、山東出土了不少戰國時期的六博棋盤漆器,其他各地的漢墓也有大量成套的博具出土。

漢代的六博有十二枚棋子,半黑半白,每人六枚;六枝形似筷子的箭,名爲“箸”,用來投擲然後決定行棋;用來投箸的平板被稱爲“枰”;其於還有魚形棋兩枚、籌碼若干。

然而空有棋具,六博的具體玩法失傳已久,至今無人知曉這個風靡千年的遊戲到底該怎麼玩。

可喜的是,海昏侯墓的發掘活動爲我們帶來了希望!海昏侯墓中發現了歷史上第一“本”六博棋譜,這些寫在漢簡上的遊戲攻略,有可能讓我們也學會這個令李白“繞牀三匝呼一擲”的遊戲。到時候,說不定會重新掀起一股六博熱呢!

其實說到娛樂活動,最常爲人提及的應該是投壺。

投壺是從“禮、樂、射、御、書、數”中的“射禮”衍變而來。正因爲它源自於“六藝”,幾乎是士大夫們祖祖輩輩的必修課,從而流傳最廣,經久不衰。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開篇便給觀衆呈現了一場詳細的投壺比賽,劇中所提到的雙耳壺,正是秦漢時所創。士大夫們不僅在投擲器具上做出創新,還生出了不少新名目,大大增強了投壺的娛樂性。漢武帝時期的郭舍人,便是此中好手,他甚至將這種競技遊戲發展出了表演形式:不在壺底撒豆,以竹代荊棘,利用竹矢落入空壺會產生的彈力,爲觀衆表演連續反覆的投擲,與當今馬戲團的拋球表演有些異曲同工。

儘管馬戲這個詞會讓人聯想到大帳篷、來自國外的馬戲團,但西漢年間桓寬所著的《鹽鐵論》中,就已經有馬戲一詞了。中國古代的馬戲,指的是馴馬以及馬上表演,現代的中國馬戲已經融合部分雜技,顯得更加豐富和複雜。

不管是馬戲還是雜技,在漢代也都是很常見的娛樂活動。當時不僅流行馬戲和雜技,還風靡各種鬥獸之戲。


漢代的上林苑中,設有“虎圈”、“熊圈”等,獸圈上建有樓閣,既方便觀賞動物,也適合欣賞鬥獸之戲。老虎、獅子、熊這些猛獸,民間不太可能圈養得起,因此民間更流行的是鬥雞、鬥鴨、鬥鵝,甚至鬥雁。相傳漢宣帝劉詢在民間時,特別喜歡鬥雞。後來在鬥雞場遇見了同樣酷愛鬥雞的王奉光。王奉光有個女兒,每次到了要結婚的時候,男方總是會突然去世。等到漢宣帝即位,馬上將她納入了後宮。繼許平君去世、霍成君被廢,王氏受封爲後,成爲了後來的邛成太后。民間野史,只增一笑。但這件皇帝與老丈人因鬥雞而相識的軼事,倒也爲民間鬥雞添上了一筆傳奇色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