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中國科協定點扶貧35週年。中國科協定點扶貧辦、呂梁市人民政府、山西省科協圍繞“決勝小康、奮鬥有我”主題,聯合組織開展中國科協定點扶貧35年主題徵文活動,經評選小組研究討論,評選出61篇獲獎稿件。科協改革進行時將陸續刊發獲獎稿件,敬請關注!

中國科協第五屆赴山西省呂梁地區科技扶貧團於1990年2月成立,共6人,團長郝永泉(中國科技會堂),副團長王臨安(辦公廳,上屆扶貧團副團長)和我(中國科學技術館),團員有張豐之(科技會堂)、趙秀濤(科普所)、湯文儒(聲像中心)。

中國科協高度重視對呂梁的扶貧工作,書記處高潮同志和曹令中同志出席第五屆扶貧團成立會並做了具體指示。第五屆扶貧團到太原,呂梁地委和行署領導到太原迎接。山西省科協接待並專門召開歡迎會,山西省副省長代表省委和省政府出席致辭歡迎。

扶貧團在離石集中學習培訓一週。地區農業局局長和扶貧辦主任華德榮介紹呂梁地理環境、社會經濟和脫貧的形勢和任務目標。

呂梁地處山西中西部,西臨黃河,東部是貫穿南北的呂梁山,北高南低。儘管以著名的河東煤田優質煤炭爲主的礦物資源豐富,但長期未開發,經濟基本是農業爲主。跟所有黃土高原一樣水土流失嚴重,也就嚴重製約了農業的發展。

呂梁最貧困的三個縣從南往北依次是臨縣、嵐縣和興縣。嵐縣和興縣緯度高日照時間短,地勢高氣候偏寒,作物生長期短。臨縣地勢和氣候雖比嵐縣、興縣略優但人口多,當時統計43萬,是呂梁面積和人口第一大縣,也是國內著名的要飯縣,相當多的青壯年外出要飯。三個縣的共同點是縣級財政收入低,有時連給教師發工資都有困難,時有拖欠。因此很多基礎設施落後,大多數村只有土路,許多難進汽車,不但農產品運不出來,因爲偏僻路遠有的農民一輩子都沒到過幾次縣城。扶貧團內做了分工,團長郝永泉、副團長王臨安駐呂梁行署負責全面工作及與地委行署的聯繫協調,張豐之駐石樓,我駐臨縣,趙秀濤駐原八路軍總部駐地興縣,湯文儒駐嵐縣。

集訓結束後郝永泉帶全團在地區扶貧辦華德榮主任陪同下送我們3人赴駐地,同時對三個呂梁最貧困的縣進行考察調研。

縣裏由縣科協安排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我們把分給我們每人的3000元都交給他們。臨縣科協編制11人,上崗的只有7人,主席張發興,中國共產黨黨員。縣科協經費也很少,因爲人多除去發工資後所剩無幾,不但養不起車,連司機都養不起,開展活動有一定困難。但是他們還是想了各種辦法開展工作,例如配合或聯合縣各委辦局由他們提供經費開展科普活動,搭人家的車下鄉。我們的經費有的補貼了他們搭各委辦局車下鄉的油錢。我除了依靠縣科協外,又主動聯繫縣各相關的委辦局,尤其是縣委的農委和政府農業局,縣委主管農業的副書記和政府主管農業的副縣長十分關心和支持我的工作。後半年臨縣新調來一位40歲的年輕縣長郭海亮,他是呂梁最年輕的縣長。我們之間很談得來,他承諾下鄉時只要車有空就帶我去。這樣我就有了更多更深入瞭解臨縣基層鄉村的情況的機會。給我印象深刻的是縣委和縣政府的各級人員工作勤奮、務實,非常講究實效。因爲經費少經常要精打細算,天天在考慮用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

臨縣主管教育的是一位女副縣長,她給我專門介紹了臨縣的教育狀況,她專門讓教育局局長帶我晚上去看縣中學的晚自習。看到晚上十二點鐘老師們到教室喊學生休息,真的是趕都趕不走。貧困地區各級對教育的重視和當地百姓對教育的渴望,學生對學習的渴望令我感動和感慨。縣裏的一些年輕幹部文筆都十分出色,而且字也寫的規範漂亮。

中國科技館對我扶貧給予全力支持,專門派司機班班長開車給臨縣送了一批科普圖書。特別是,張太昌館長還特批了將一臺多下來的中型麪包車送給了臨縣做科普宣傳車。

在郝永泉同志的帶領下,扶貧團的工作重點放在三個方面:一是宣傳並支持國家的“扶貧開發”政策;二是針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宣傳並支持國家的小流域治理方針;三是教育扶貧。

“扶貧開發”是國家對於貧困地區由輸血型扶貧向造血型扶貧的根本性政策轉變。“扶貧開發”的核心任務是貧困地區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建設自己的支柱性產業成爲地區的經濟支撐。臨縣是我國著名的紅棗產地,作爲科技扶貧我們在王宇同志(原中國科協扶貧辦主任)的幫助下請了北京農學院的專家到呂梁特別是臨縣進行考察,幫北京農學院和呂梁建立了扶貧合作對子從棗樹的科學栽培到紅棗的深度加工到紅棗產業的建設進行指導。以後的幾年裏北京農學院年年都要派專家去呂梁。小流域治理呂梁地區本來就特別重視,我們僅僅是起了“敲邊鼓”的作用。教育扶貧方面主要是趙秀濤同志做的,他從北京市教育局請了14位中學各主要學科的把關教師到呂梁傳授和指導。北京市教育局答應每年由呂梁選派一定數量的教師到北京見習輪訓。

扶貧期間我還參與了下面幾件事讓我難忘。

一是參加了1990年召開的山西省扶貧工作大會。時任山西省委第一書記李立功同志做會前調研,扶貧團派我全程陪同。調研是從臨汾出發由南向北,最後到太原參會,走了2天。中途李立功專門選了一個當年出了名貧困村落腳。關於該村,80年代有過一部名爲“無字的歌”的完全寫實的電影,劇中的主角村支部書記就由其本人扮演。該村地處一個山溝裏,因爲不通電,種地全靠天喫飯,很貧困。爲全村生計,會吹嗩吶的村支書帶着村裏青壯年靠吹吹打打給外面辦紅白婚喪獲取養家收入。到達該村時已近黃昏,縣領導讓村書記挑着汽燈召開全體村民大會,鄉長、村長彙報後李立功同志講話,主題就是鼓勵靠“扶貧開發”自力更生脫貧,並承諾說:“我就幫你們做一件事,把電線給架進村裏。“這樣不僅解決了村民家裏的照明,更重要是可以打機井解決農田的灌溉,保證農業生產。鄉村幹部和全體村民受到極大鼓舞,集體表態一定奮發圖強,不負省委領導的關懷和期望。晚上我和李立功的祕書一起住在了村書記的家中。那天也很巧正遇他家大女兒出嫁。

第二是扶貧團派我代表中國科協給地區農業銀行給貧困農民第二期貼息扶貧貸款續約簽約。

第三是交通部計劃在“九五”期間投資建設連接山西臨縣和陝西佳縣公路的“佳臨大橋”。此橋對於振興兩縣的經濟意義重大。交通部和省交通廳派專家來兩縣實地考察,扶貧團委派我陪同。當天渡黃河去了佳縣。感覺儘管都屬貧困地區,但陝西榆林地區還是略好於呂梁。黃河兩岸都很陡峭,但該處河水卻很平緩。

第四是趕上臨縣落實計劃生育,縣委政府分派我兩個鄉。實地體會了地方落實計劃生育的艱難。

扶貧一年,我看到了儘管改革開放已經十幾個年頭,我國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驚世的發展,我們自身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但由於地域環境的差異仍然還有出乎我想象的貧困現象。僅就喫飯,臨縣大部分人喫不起肉。就是縣委政府的小食堂(當地可算小竈)的菜裏也很少見到肉,甚至油星都很少。讓我深刻意識到要更加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助力國家興旺強盛纔有能力幫助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扶貧回來高潮同志親自到火車站接我們,見到我第一句話就說:“調你到機關普及部工作的文件我已經批了。”我即意外又不甚意外,很高興。當時“科技興農”和“科技扶貧”是中國科協普及工作的重點,正合了我希望爲我國的農村工作特別是科技扶貧多做些實際工作的意願。

最近看到呂梁地區特別是臨縣在中國科協“科技扶貧”的助力下,經過35年的不懈努力奮鬥脫貧工作取得了關鍵性成果,當年設想的紅棗產業已經真正成了臨縣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我爲他們的脫貧成就和中國科協的扶貧成果由衷的感到高興和振奮。祝願呂梁地區在黨中央指引下,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中國科協的大力協同下取得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葛霆,中國科協信息中心退休幹部 )

來源:中國科協定點扶貧辦 機關離退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