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你兒子是80後?那你有得受了。”

“你閨女還是90後呢,再過十年,你估計比我更慘!”

原本遛狗的我,聽到這話忍不住停下了腳步,說話的雙方是中老年人,一位已經邁入六十歲大關,明顯已退休,另一位頭髮花白,但看上去比較精神,估計剛到知天命的年齡。老友之間互相鬥嘴不停歇,本質都覺得對方更慘,順便懟了一通年輕人。

作爲一名80後寶媽,我對此頗爲不服氣,忍不住插話表示我們80後可孝順了,怎麼就成“有得受”了?兩位老人家相視一笑,表示你們年輕人的孝順可不比我們當年,有些時候頗爲不識好歹,不懂得珍惜,經常讓他們覺得自己真心錯付。

今天就來提醒下各位年輕人,以下類型的老人很有智慧,遇上幸福三代人,別不懂珍惜。

①幫忙帶娃的老人:重視子嗣綿延

說到中國傳統家文化,綿延子嗣是繞不過去的重點項目。衆所周知,中國人重視血脈關係和冠姓權,其建立的初衷便是爲了家族昌盛,多代人的累積和傳承方能造就一方偉業,一個光耀的家族甚至可以直觀的影響立法,這是單打獨鬥所做不到的。

這也正是爲何老人特別重視子嗣的繁衍,並非是年輕人以爲的被傳統文化洗腦後的繁殖癌,而是爲了給家族繁衍生息的後繼力量。年輕人只看眼前,而智慧的老人會看三代,甚至重視百年後的子孫延續,這也正是中國人重視家譜的由來。

如果光催婚催育卻從未伸出援手,那年輕人不孝順也正常,但若是老人家主動伸手幫忙帶娃,那年輕人身上的擔子就要輕鬆很多,這是小夫妻的幸運,也是三代人的幸福。有老人家的支援作爲底氣,祖孫感情深厚,年輕人雙雙出門打拼基業,一家人和樂融融,這便稱得上治家有方了。說實在的,能一覽無餘的平順生活,便是老百姓的幸運。

②懂得體諒年輕人:處好婆媳關係

古有翁婿關係,也有婆媳關係,那爲何婆媳關係會被單拎出來呢?自然是因爲數千年的矛盾。而智慧的老人家就會處理好這種關係,學會在兒媳面前退讓。

以我家婆婆爲例,她就是人見人誇的智慧型老人,從我進門的第一天起,她就對我沒有任何要求,只因“你是家裏的女主人,自然你說了算,將來也是你們過日子的”,這話給我打了一針強心劑。後續在家務和育兒上也是如此,婆婆多遵循我的建議,小事可以商量,大事直接由我們做主。

對於我來說,婆婆就是我見過最會處理親情關係的老人家。雖然她自己覺得沒做什麼,但能夠將心比心,已經是尋得了人與人相處的真諦。很多老人家晚年與年輕人發生矛盾都是因爲不肯放權,這裏建議老人家擺清自己的位置,人老了,就該好好享福了,管那麼多隻會累着自己,撒手放權纔是爲父母之道。

③提前做好養老準備的老人:心裏不慌

之前我曾接到一位老年網友的來信,對方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連養老院去哪裏都準備好了,思想上非常靠近年輕人,表示有能力的時候就要獨立自主,現在年輕人壓力大,不能給子女添麻煩,聽得我相當感慨。

生活中,蘇大強式的父母層出不窮,還有部分啃子女的,把吸血當成理所當然。對比之下,這種老人就是讓人相當省心的存在了。有些年輕人不懂珍惜,認爲這類型的老人是與子女切割關係,手裏還攥着退休金不撒手,其實老人家只是不想給大家添麻煩罷了。

①帶娃不是義務

以我爲例,婆婆帶娃三年,每個月都有千元紅包,雖然錢不多,但好歹是子女的心意。在我看來,婆婆帶娃從來都不是義務,老年人退休了本該過自己的生活,她願意犧牲跳廣場舞的時間爲我帶娃,那我理應盡兒媳的一片孝心。

當然,如果家裏經濟條件不好,也不必非要給紅包,但言語間客氣點也是應該的,家和萬事興,年輕人別把老一輩的付出視若無物纔好。

②尊重老一輩的想法

三代同堂是我國傳統養老途徑,但隨着社會文明的進步,一些老年人秉着不給子女添麻煩的想法,更傾向於住養老院,這就讓年輕人很不舒服,認爲沒人給自己帶娃了。

這裏要提醒大家,老人辛苦了一輩子,晚年只圖個清靜。若是有需要,可開誠佈公地溝通,但若老人意志堅定,大家還是要學會尊重老一輩的想法,不要勉強對方。

【話題討論:你家老人屬於智慧型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