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張一山版《鹿鼎記》落下了帷幕,很多金庸迷開始期待最新版本《天龍八部》、《神鵰俠侶》的播出。幾十年來,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幾乎從未間斷過,除了少數幾部短篇,其他小說都改編成了許多個影視版本,而觀衆對於版本的比較也一直未停。只不過由於版本太多太雜,所以很多觀衆往往把自己知道的最早版本稱作原版,或者籠統地把比較早的版本稱作經典版本,甚至把自己記憶中的版本當成原作,其實很多時候措辭都是失當的。

比如《鹿鼎記》,很多相對年長的觀衆把1984年播出的梁朝偉主演版本稱作原版,這其實就鬧了笑話。且不說《鹿鼎記》最初的載體是小說,一切影視版本都是衍生,並不適合把任何影視版本稱作原版。就算把拍攝最早的影視版本姑且稱作原版,那梁朝偉版也並不是那個最早的版本。早在1977年,香港佳視(已倒閉)就播出了60集電視劇《鹿鼎記》。不過該版本網絡上暫時看不到完整視頻,但即便如此,也不應該當它不存在,把後來者稱爲原版。

張一山版《鹿鼎記》主創雖然在採訪中透露拍了80集的量,但最終得以呈現的版本是45集。此前08王成陽黃曉明版、14韓棟版都是50集,而港臺的其他版本都沒有超過45集,所以最早的1977佳視版本的60集是所有《鹿鼎記》影視版本中最長的一版。而且非常有趣的是,這個版本里的韋小寶由女演員文雪兒反串出演,她在近年的採訪中也表示很希望再回看一下當年的表演,但卻找不到。不過該劇可能並未真的絕跡,只是暫時沒有人肯放出完整視頻。

那麼第二個《鹿鼎記》改編的影視劇輪到梁朝偉版了嗎?也沒有。第二個《鹿鼎記》改編的影視劇常常在各種盤點中被忽略,因爲這部戲片名不叫《鹿鼎記》。1在中國香港拍攝了首版電視劇《鹿鼎記》之後,中國臺灣也很想拍一版。但當時小說在當地尚未解禁,所以影視創作者只好把人物的名字改掉,依據小說裏的人物關係和故事情節進行重新的整合加工,拍攝了38集電視劇《少年遊》。

在《少年遊》裏,故事的主人公依然叫小寶,不過改爲姓陳,叫陳小寶。而康熙和順治改名之後則由小皇帝和老皇帝改成了小王爺和老王爺。韋小寶的7位夫人在這部劇中也有所簡化,不過其中有一個仍叫雙兒,但人物設定其實對應的是原著裏的阿珂。更有意思的是這版小寶依然由女演員來飾演,演員名叫夏玲玲。不過相對於文雪兒身材瘦小看起來比較機靈的形象,夏玲玲的陳小寶稍顯粗壯,扮相有點兒像個粗苯的丫頭。

《少年遊》整部劇的舞臺劇風格比較強烈,人物說話的語速也很慢,其實純粹從劇作本身來看並不算精彩,而熟悉《鹿鼎記》的朋友如果是努力尋求該劇與原著的對應關係則可能會別有一番樂趣。在女性角色中,出演陸屏(對應原著方怡)的是後來在《新白娘子傳奇》出演許仙姐姐的尹寶蓮,是劇中爲數不多的熟面孔之一。與文雪兒版尚無片源不同,《少年遊》由於後續的重播在網絡上已經可以觀看。

看到這兒有朋友或許按捺不住了,說接下來終於要輪到梁朝偉版了吧。如果只說電視劇那麼接下來確實輪到他了,但如果把電影也算上,那麼接下來第三版小寶是1983年邵氏電影《鹿鼎記》中汪禹扮演的韋小寶,梁朝偉只能算第四版。其實從外形和實際年齡來看,當時已28歲且人高馬大的汪禹與韋小寶有很大的距離,但他依然通過不錯的表演詮釋出了韋小寶機靈少年的感覺,很多看過這一版的觀衆也比較認可他的演繹。只可惜那一年因爲一場事故汪禹星途受挫,這部電影也沒有再拍續集。汪禹也已於2008年去世。

再後面的《鹿鼎記》影視版本大衆就相對比較熟悉了。1984年中國香港梁朝偉版40集電視劇《鹿鼎記》雖然也有不少原創戲份,但整體基調仍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中的偏厚重的傳奇歷史風格。同一年播出的中國臺灣李小飛版36集電視劇《鹿鼎記》曾在內地發行過錄像帶,這一版人物造型和製作水平雖然不甚令人滿意,但整體風格尚未偏離。

後面當然是非常出名的周星馳電影版《鹿鼎記》,電影拍攝了兩部,都在1992年上映。金庸先生曾表達過對周星馳扮演的韋小寶的認可,認爲他在形象氣質以及表演出來的人物個性方面很符合韋小寶。但這部電影在劇作本身可以說對《鹿鼎記》原著內容進行了顛覆性改編,更加強調喜劇元素,也對後續很多《鹿鼎記》的影視版本產生了深遠影響。98陳小春版《鹿鼎記》也加入了不少刻意搞笑的喜劇化原創情節,00張衛健版《小寶與康熙》(首播時其實也叫《鹿鼎記》,後來改叫《小寶與康熙》)由於仍是王晶作爲導演,似乎是把周星馳電影版拍成了加長版,商業化很嚴重。單獨來看這兩版電視劇都是娛樂性很強也很好看的電視劇,只是相對於《鹿鼎記》原作來說已是離題萬里。

金庸先生雖然對於周星馳的韋小寶比較認可,但是對於劇情魔改他或許未必認同。雖然他並未單獨針對《鹿鼎記》的喜劇化改編髮表看法,但他曾在其他訪談中表達過不喜歡別人改動他小說的內容,尤其是增加一些不是他寫的東西,中國臺灣導演楊盼盼就因爲改得太離譜上了金庸老爺子的“黑名單”。所以作爲觀衆,支持自己喜歡看的版本無可厚非,但把魔改劇情當成原作來挑剔後續版本中忠實原著的劇情設定則大可不必。

另外《鹿鼎記》小說中韋小寶的出場年齡只有十二三歲,整部書中段劇情也大多集中在十幾歲的年齡段,直到最後幾回他的年齡才達到20歲以上。所以絕大多數的影視版本都存在演員年齡偏大的情況,陳小春、張衛健、韓棟在出演《鹿鼎記》時甚至超過了30歲(黃曉明在劇集播出時也過了30歲,但06年開機時尚未滿29歲)。不過由於整部戲韋小寶年齡跨度比較大,且年紀太小的演員也不適合出演後面的感情戲,所以演員開場年齡略大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明顯08版在這一點上做了更棒的處理——選了兩位少年演員演開場部分的韋小寶和康熙。

08版《鹿鼎記》整體劇情走向乃至臺詞上都高度遵循原著,而且雖然仍有個別情節在致敬無厘頭版本,但整體基調終於從走偏了的喜劇風格中拉了回來,更加大氣厚重,不過也因此讓部分習慣了喜劇版本的觀衆感到水土不服。在電視劇前5集康熙親政前的劇情裏,由當時12歲的少年演員王成陽出演韋小寶,到加入天地會的劇情才換上了黃曉明,也因此出現了12版《鹿鼎記》影視劇卻有13位小寶的情況。很多人都表示,王成陽可能是史上最符合韋小寶的一版,不僅年齡夠小,也符合原著中韋小寶機靈油滑的人物設定。

不過很多觀衆對08版成年韋小寶感到很不滿意。誠然,相對於劇中很多其他塑造比較成功的人物,黃曉明在外形上與原著中身材瘦小且相貌平平(相對於鄭克塽)的描寫有較大差距,在一些需要插科打諢的片段裏他的表演也顯得比較刻意,不夠自然,而且劇中韋小寶的配音很多時候也顯得過於浮誇,影響了觀感。但在一些情感爆發或基調偏嚴肅的重場戲裏黃曉明的發揮還是相當不錯的。而且原著裏的韋小寶本就市儈狡猾,並不是個典型的正面人物,以往以及後來的很多影視版本里爲了照顧觀衆情緒和方便代入,都對韋小寶形象做了比較多的美化,黃曉明被吐槽的油膩等特質反而是符合原著中韋小寶設定的特質,只可惜現如今認真讀過原著的觀衆已不多,對韋小寶的既定印象更多源於以往的影視版本,理解上反而存在偏差。

此外,胡歌也曾出演韋小寶,不過其實只是個作爲遊戲宣傳的微電影。

影視版本孰好孰壞的爭論從來都是無解,是否符合原著有時也不能成爲更多觀衆衡量影視劇的標準。一段時間的口碑評分可能更多反映了當時觀衆的偏好或者不同版本所掌握的受衆羣,觀衆有時會不自覺地先入爲主。而且這種口碑和評價並非恆定,往往隨着時代變化而產生浮動。就像有些更爲年長的觀衆比較屬意梁朝偉或李小飛版本的《鹿鼎記》,但他們並非網絡主力軍,而相對年輕的觀衆也不會去攻擊他們,所以評分相對中庸。而後續內地版的觀衆本身有很多看過九十年代的港臺版本,所以容易受到更多的苛責。

雖然很多人吐槽翻拍,但翻拍也不失爲一種手段,讓好故事一再被提起,並在後輩中流傳。如果沒有後續的翻拍,那些你所擁護的所謂經典版本很可能就會淹沒在時代的塵埃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