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芯片製造業巨頭的“北上”擴產計劃有了最新進展。

12月4日晚,中芯國際宣佈,4日(交易時段後),公司全資子公司中芯控股、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以下簡稱“大基金二期”)和亦莊國投訂立合資合同以共同成立合資企業,總投資額爲76億美元。

合資企業的註冊資本爲50億美元,中芯控股、大基金二期和亦莊國投各自同意出資25.5億美元、12.245億美元和12.255億美元,分別佔合資企業註冊資本51%、24.49%和24.51%。按12月4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計算,分別摺合人民幣167.04億元、80.21億元和80.27億元。

擴產邁出關鍵一步

成立合資企業是對今年8月初宣佈擴產計劃的落實。彼時中芯國際公告,公司與北京開發區管委會共同訂立並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企業從事發展及運營聚焦於生產28nm及以上集成電路項目。項目首期計劃投資76億美元,最終達成每月約10萬片的12英寸晶圓產能。

中芯國際位於北京的晶圓廠

一般而言,28nm是成熟工藝與先進工藝的分水嶺,28nm及以下算作先進工藝。當前,業界量產的最先進工藝是臺積電的5nm,中芯國際爲14nm。當然,不是所有的芯片都要使用先進工藝,單純從財務角度看,“成熟邏輯工藝技術平臺+特色工藝技術平臺”的代工模式的回報也比較可觀。

目前,中芯國際的先進工藝收入佔比相比臺積電還有較大差距,但擴產落地之後,兩者的晶圓產能差距可適當收窄(不考慮臺積電擴產的情況下)。以今年第三季度爲例,中芯國際先進工藝收入佔比爲14.6%,而臺積電先進工藝收入佔比高達74%,二者相差5倍。產能方面,目前臺積電的8英寸產能爲56.2萬片/月,是中芯國際的2倍多;其12英寸產能高達74.5萬片/月,是中芯國際的7倍。

分析人士表示,隨着擴產項目落地實施,設備、材料、封測等領域的國內半導體廠商有望獲益。其中設備環節將率先受益。

神祕資金水落石出

彼時宣佈擴產計劃時,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瞭解到,市場對剩餘股權對應的投資由誰“埋單”十分關注,但第三方投資者的身份未知。考慮到資金量大、產業規律等多個因素,中國證券報記者在《芯片股重磅!聯手神祕第三方豪擲530億,中芯國際和A股“小夥伴”都嗨了》一文中分析認爲,“考慮到國家大基金一期、二期大力扶持中芯國際,它無疑是最大熱門。而類比上海集成電路基金,北京方面的相關產業基金也值得期待。”

如今靴子落地。大基金方面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財政審計局全資附屬公司亦莊國投(其持有中芯北方5.75%股權)繼續力挺中芯國際。上述合資企業董事會將由5名董事組成,其中3名董事由中芯控股提名、1名董事由大基金二期提名,1名董事由亦莊國投提名。

從一期到二期,國家大基金對中芯國際方面的投資不遺餘力。其中,一期方面,據中信證券研究部9月測算的數據,其投向中芯國際方面的資金達162億元。

二期方面,中國證券報記者結合天眼查梳理發現,在成立一年多來的6次出手中,中芯國際就佔3次:一是向中芯國際附屬子公司中芯南方注資15億美元;二是以戰略投資者身份、斥資約35億元參與中芯國際A股IPO;三是出資 12.245億美元參與上述合資企業設立。這三個項目摺合人民幣約213億元。

如何破局

拿到第三方的大手筆投資,可進一步充實中芯國際的資金儲備,但公司面臨美方的打壓。

中芯國際近期接連受到美方制裁。在10月初被美國商務部納入“出口管制關注名單”之後,中芯國際12月4日又確認被美國國防部列入中國涉軍企業名單。

有市場人士認爲,受制裁影響,中芯國際成熟製程產能擴充計劃可能受阻。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11月12日在三季度電話會議上坦言,受出口管制影響,部分美系設備、零部件、原材料交付期有所延長。目前公司正常運營,短期內出口管制對公司產生一定影響,但影響可控。

就被列入中國涉軍企業名單這一制裁而言,公司公告稱“對公司運營沒有重大影響”。拓墣產業研究院認爲,本次主要是針對美國投資方的限制,短期對中芯國際資本支出影響程度較低。但該機構表示,若美國設備商的設備許可仍未通過,對中國晶圓代工產能、先進製程發展及中芯國際客戶結構將有長遠的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