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海而生,向海而興。這是青島的底氣,也是青島與生俱來的優勢。

一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產業注入。而文旅產業便是帶動消費轉型升級,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十四五規劃建議》的60條建議中12條均提及文化或旅遊產業。文中提出要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規範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

對於以海洋科技發展爲核心的青島藍谷,此次簽約落地的總投資額約800億元的融創海洋文旅城項目無疑成爲近期最爲關注的焦點。

可以想象,一座串聯山、谷、灣、海、島,貫穿古今的文旅未來城在鰲山灣畔拔地而起時,藍谷的發展勢必將迎來一次新的變革。

城市心觀察第526期

撰文/©雨京

審校/©奧拜爾

注入新增長極,文旅超級IP落地青島藍谷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2019年,國內遊客約60.1億人次,同比增長8.4%;國內旅遊收入57251億元,同比增長11.7%。也就是說中國的文旅產業已經進入了一個以萬億級計量的階段。這也印證了文旅產業的發展潛力。

作爲中國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濱海度假旅遊城市,青島自然要打好“文旅”這張牌。正如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曾說,“青島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2019年以來,我們發起了國際時尚城建設攻勢,正加快推進文化、旅遊、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

而就在12月3日舉行的2020青島文旅重點項目集中籤約暨路演峯會上,青島共簽約26個文旅項目。

其中最爲吸睛的要數青島藍谷管理局、即墨區政府與融創中國合作簽約的高端海洋文旅項目——融創海洋文旅城。不難發現,環球超級文娛IP是融創近年來在青島乃至長江以北佈局的重量級文旅項目,也是青島藍谷自成立以來引進的首個總投資額約800億元的超級文旅項目。

那麼,融創爲何選擇牽手藍谷?

據悉,項目總用地面積約6000畝,總規模約800萬平方米。定位面向北中國市場、輻射日韓的高端文旅城,打造全業態、全天候的休閒度假目的地,建設內容包括環球文娛IP旅遊文化主題樂園、潮流時尚商業街區、濱海星級酒店羣、會議會展中心、康養中心等。

計劃2021年6月啓動開發建設,預計將於2024年完成樂園建設並投入運營。屆時,一座全齡、全時、全季和全業態的海洋歡樂文旅之城將在藍谷崛起,開啓海洋科學城全新生活方式新體驗。

在2019年11月27日的“環球融創會展文旅集團媒體見面會”上,融創中國董事會主席兼執行董事孫宏斌就曾表示,未來很有可能把會展和文旅板塊分拆上市。由此可見,文旅產業將作爲融創中國今後一段時間發展的重中之重。而此次簽約落地的融創海洋文旅城項目就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

據此前媒體報道曾公開點出,青島缺乏像迪士尼樂園等代表性的文旅大項目來推動青島旅遊吸引力大幅躍升,而此次融創海洋文旅城項目的落地無疑將打破這一現狀。

環球融創海洋文旅城的建設完成後,預計每年將吸引數百萬的遊客,帶動周邊區域的建築業、製造業、食品業以及商業、餐飲業、金融、信息等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同時也爲青島藍谷建設國際一流的藍色旅遊和健康養生中心,開發一批特色旅遊項目和產品,形成休閒度假養生旅遊和海洋科普文化旅遊體系,成爲拉動區域發展的新引擎、改變中國北方旅遊經濟格局的全新增長極。

當“先天基因”遇到“後天賦能”

一個項目的落地既然能夠帶來如此大的磁吸效應,爲何從藍谷成立至今才引來單體超500億元的項目?在梳理藍谷發展歷程中,其實不難發現,現如今的藍谷已具備這樣的實力和潛質。

首先是歷史底蘊和天然稟賦。

早在600多年前,鰲山衛在我國海防歷史上,就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爲與天津衛、威海衛並列的24大衛之一,一度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層面呈現全面開花的繁榮景象。

青島藍谷位於嶗山北麓、黃海之濱、鰲山灣畔,區域內山、谷、灣、海、島自然交替,擁有36公里長的海岸線。還有國內僅有、分佈面積達7.2平方公里的海水溴鹽溫泉,森林覆蓋率達56%。

這對於文旅項目的落地,能夠充分與當地歷史文化、自然條件有機融合。

其次是區位優勢和海洋科研實力。

青島地處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前沿地帶和濱海藍色經濟發展帶、煙威青綜合發展帶的核心位置,青島藍谷當前已和周邊形成了包括濱海大道、青威高速、青龍高速、青島藍谷11號線城際鐵路和青島國際機場等在內完善的陸、海、空立體交通網絡。

先後引進的包括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深海基地、大洋鑽探船等“國字號”重大科研平臺26個,山東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院所24個,各類科技創新平臺65個,以及各類人才6200餘人,持續賦能藍谷引領海洋科技實現高質量發展。

再是改革釋放巨大動能。

藍谷圍繞“中國青島藍谷,海洋科技新城”的全新發展定位,突出藍色經濟發展主題,加快海洋高科技研發、高科技人才、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機構集聚,大幅提高自主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培育能力。

作爲青島首批功能區改革的試點區域之一,藍谷在青島全市發展中有着無可比擬的政策優勢,更是青島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

正如青島藍谷管理局局長、黨委副書記肖焰恆此前所說,青島藍谷正在由創新資源集聚期,大踏步向產業發展期邁進,要讓集聚的海洋創新資源轉化爲更多落地生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正是有了這些“先天基因”和“後天賦能”,才成就了今天的青島藍谷。

終上所述,不難得出融創在多地考察,又與青島本身有“不解之緣”的背景下,最終選擇了藍谷。據藍谷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孫宏斌先後四次到訪藍谷,並說道選擇藍谷的重要原因就是看中了藍谷的自身多個優勢以及它的輻射帶動作用。希望環球融創海洋文旅城填補融創面向長江以北、輻射日韓的超級文旅IP這一空白。

在項目前期考察、調研、對接中,藍谷管理局與即墨市政府會同青島市政府成立“融創海洋文旅城”專班,協同推進,並先後召集多次會議,由藍谷、即墨主要領導親自調度推進項目的落地。據悉,此次項目簽約後,將於3個月內,由融創拿出項目詳細的規劃方案。

“海洋+文旅”賦能

這是“樂園經濟”背後的藍谷新目標

當然,一個區域的發展,我們希望的是它不僅要有造血功能,更要有持續的輸血能力。在瞄準“海洋+文旅”這一目標的藍谷無疑是又找到了一個爲藍谷持續輸血的紐帶。

在當前國家提出的雙循環戰略下,聚焦國內文旅產業無疑成爲了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大要素,其中“樂園經濟”一直穩居熱度榜。

有媒體曾提到,“樂園經濟”將是我國繼互聯網經濟後,下一個經濟大潮。事實證明,“樂園經濟”這個時代風口確實不容小覷。一個成功的樂園,帶來的不只是遊客,還有區域生長和產業升級。

以上海迪士尼樂園爲例,上海迪士尼樂園建園以來,已經成爲了華東地區乃至全國的“明星樂園”。據官方統計,上海迪士尼樂園年均直接收入約195億元,約佔上海GDP的0.5%左右,占上海旅遊收入的6.5%左右。

而作爲融創佈局西南的重要文旅項目——成都融創文旅城自2015年開工以來,更是發揮了強勁的人口聚集能力,帶動了周邊城市界面的升級和煥新,爲區域帶來的產能肉眼可見。

就在前不久的《2020中國主題公園競爭力評價報告》發佈中,躋身前十強的分別是廣東、北京、上海、浙江幾個省市。足以可見,北方地區基於文旅城項目的發展空間還有很大。

文旅融合,絕非是景點和故事的簡單疊加。如何科學有效地整合文化旅遊資源、創新文化旅遊內容以及全方位滿足遊客需求則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題中應有之義。

當然,藍谷絕不僅僅只能是依靠一個文旅項目,而是基於項目的落地對的藍谷基礎設施有一個進一步的提升,同時,也將使整個藍谷生產生活服務配套帶來質的提升。

借功能區改革契機,青島藍谷構建了海洋生物、海洋信息、海洋技術及裝備三大主導產業和衆創服務、高端服務、金融三大支撐產業組成的“3+3”產業體系,組建了“6+8+3”的雙招雙引作戰體系。新體系一是提高了區域生產效率,大量企業的集聚,加深區域生產的分工和協作,帶來高效率,同時降低成本;二是產生了滾雪球式的集聚效應,產業集羣的雛形一旦形成,將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向該集羣聚集;三是促進了集羣內新企業的快速衍生與成長,在吸引相關企業集聚的同時,還吸引來相應的研發服務機構及專業人才,新企業在此發展,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業。

在青島藍谷,6大產業各有各的定位,各自形成自己的產業集羣,6大產業也可以看做是一個大平臺,協同發展,形成了藍谷特色的大產業集羣。

對於海洋創新要素形成一定積澱規模的青島藍谷而言,如何將“先天基因”得以最大化,與重點佈局的產業形成有機結合,並藉助文旅、康養等服務型產業持續賦能藍谷,加快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宜養生態,促進海洋創新要素快速集聚,已經成爲推動青島藍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