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流傳的一份《大學校友之“大國工匠”》引來無數網友圍觀、熱議。這張榜單上,共有35位“大國工匠”上榜,均爲國家頂級項目總設計師級別科學家,細心的網友發現,這次我國的“20家族”總師集體亮相,包括殲-20總設計師楊偉,運-20總設計師唐長紅,直-20總設計師鄧景輝,轟-20總設計師唐長紅。

尤其是轟-20總設計師,是首次公開報道,沒想到竟然就是運-20的總設計師唐長紅。

如果運-20和轟-20的總師真的是同一個人,即都是唐長紅的話,那就太好了,因爲已經有了大型運輸機的設計經驗,相信對轟-20的設計一定有好處。另外,在未來,這兩款飛機一定會有協同作戰的需求,運-20改裝的運油-20能爲轟-20加油,而總師對這兩款飛機都很熟悉,故在設計方面更有利。

許多人只想到了要發展戰略轟炸機,而忽略了大型加油機的重要性。其實大型加油機應該比戰略轟炸機更早發展,而且裝備數量也要遠大於戰略轟炸機。從美俄戰略轟炸機使用經驗來看,戰略轟炸機與大型加油機的出動比例基本是1:3。值得可喜的是,目前運-20改加油機項目早已在研製中,今年二月份的疫情期間武漢大空運的時候,運-20飛行員就曾說過,運-20會有加油型和預警型,並且很快會和大家見面。

對於轟-20,目前存在一個很大的爭論,有人認爲應該追求像美國B-2那樣的隱身性,但也有人認爲應該追求最大載彈量,能發射空射的洲際彈道導彈。只可惜,戰略轟炸機在執行遠程隱身打擊任務和執行空射洲際導彈威懾任務,幾乎相當於兩種飛機。如果要讓我們未來的轟-20同時兼具這兩種能力,對於設計而言,幾乎不可能。這已經不是一機兩型的問題,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飛機。要想隱身,就得采用類似B-2的飛翼佈局,並且是機腹內置彈艙;而要想發射空射彈道導彈,內置彈艙根本攜帶不了,只能外掛,這樣就無法隱身,只能採用非隱身的常規佈局。

所以,兩種佈局只能二選一,要麼隱身,內置彈艙;要麼非隱身,武器外掛。

那麼有沒有一種更好的折中方案呢?

還是有的,那就是在轟-6N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一款四發的大型轟炸機,專門用於掛載空射彈道導彈,或者在運-20的基礎上,專門發展一款攜帶空射彈道導彈的發射載機,這樣就可以讓轟-20全力追求隱身,甚至結合超音速飛行,這個在設計上是可以實現的。

轟-6N目前只能在機腹部掛載一枚東風-21級別的空射彈道導彈,這已經是達到轟-6N的載彈量極限了,也就是15噸級。如果再專門設計一款大型的轟炸機,就可以攜帶一枚東風-31級別的空射彈道導彈,這樣的話,加上空射本來就可以增加射程,再加上採用類似東風-17的乘波體彈頭,用於滑翔增程,那麼總體的射程達到12000公里是沒有問題的,這樣的話,即使在中國本土的上空發射,也能打到美國本土。如果是在運-20的基礎上改裝一款專門的導彈發射機的話,最好能一次攜帶兩枚東風-31級別的空射彈道導彈,這樣的話,威懾效果就更佳了。

筆者個人認爲,設計一款專門的空射彈道導彈載機很有必要,因爲目前我國只有陸基洲際導彈(公路機動型和地下井發射型)和潛射洲際導彈,缺少空射型洲際導彈,還算不上真正的三位一體核戰略。

而且,目前的空射彈道導彈早已不是以前的那個概念了,現在都是空射的高超聲速導彈,彈道全程不用出大氣層,而且是水漂彈,彈道無法預測,現有的反導系統也就無法攔截。這纔是令美國感到恐懼的地方,讓他的現役反導系統徹底失靈。

況且,目前的隱身戰略轟炸機很難像以前那樣能夠深入敵方領土縱深實施戰略目標的打擊,因爲現在的反隱身雷達已經越來越先進,隱身飛機不可能再像從前那樣靠隱身不被發現,隱身戰略轟炸機也許並不適合大國之間的高強度戰爭。

當然,隱身戰略轟炸機對於除中美俄之外的其他國家而言,還是很有威懾作用的,故我們完全可以發展兩型戰略轟炸機,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一款是類似B-2的隱身轟炸機,兼顧超音速性能;另一款就是專門的空射彈道導彈載機,準確地說應該是高超聲速洲際導彈載機,射程12000公里以上,可以直接打到美國本土。

以上只是筆者個人的看法,轟-20最終會是啥樣子,相信要不了幾年就會公開露面,到時一切就真相大白了。

話題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張“大國工匠”榜單,裏面有一點筆者持懷疑態度,那就是榜單中渦扇-20、渦扇-15總設計師是同一人,即程榮輝。

如果說唐長紅在設計完運-20調任轟-20的總師,這個從時間上來說,是有可能的;但是渦扇-20、渦扇-15的總師是同一個人,確實有點說不過去,渦扇-15是殲-20的配套發動機,而渦扇-20是運-20的配套發動機,兩個都是重點型號,類型也不同,一種是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一種是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而且發動機的研製週期要遠遠長於飛機的研製週期,一個人不可能分身同時兼顧兩種重點型號的研製。

是真是假,只有等待以後的官宣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