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各大媒體紛紛報道印度總理莫迪乘坐“阿瓊”主戰坦克的消息,藉此炒作“印度製造”,這是因爲莫迪2014年一上任就提出了“印度製造”計劃,而“阿瓊”主戰坦克正好是印度自主研製的坦克。

作爲“阿瓊”主戰坦克的研製方——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也及時表達了心聲:“我們真的很自豪地看到莫迪總理乘坐在‘阿瓊’坦克上,我們希望(印度)陸軍能夠立即訂購118輛‘阿瓊’MK1A型坦克。”

然而,對於DRDO發出的購買118輛“阿瓊”坦克的呼籲,印度陸軍方面並未作出正式回應。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對於印度的國產“阿瓊”主戰坦克,誰用誰知道,這個苦,只有印度陸軍心裏最清楚。

到目前爲止,印度軍隊已經裝備124輛國產“阿瓊”坦克(MK1版本),部署在印度與巴基斯坦邊境附近的賈伊薩爾梅爾沙漠地區。但這款坦克卻一直飽受詬病,歷經多次“重大升級”後,也沒有被印度陸軍看上並增加採購,而是轉向採購俄製的T-72和T-90坦克。

印度從俄羅斯購買的T-72坦克

連印度陸軍都看不上眼的“阿瓊”坦克,只能說明其設計極其的糟糕。

一是超重。

說到超重,大家應該還記得前不久中印邊境地帶印度軍用車輛壓塌橋樑的事。中印邊境屬於高原山地,好多橋樑的承重都是極其有限的;在中國15式輕型坦克上高原之際,印度總理莫迪親自乘坐國產的“阿瓊”坦克,讓印度陸軍陷於是否繼續採購的兩難境地。要知道,此次莫迪乘坐的是“阿瓊”坦克的改進版本——MK1A,戰鬥全重達到了驚人的68.2噸,遠大於美國的M1A2SEP(63.2噸)和德國的豹2A6(62.5噸),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

相比之下,中國的99A主戰坦克戰鬥全重只有55-58噸,15式輕型坦克更是隻有30噸左右。

如此之重的坦克,如何在高原作戰?不拋錨纔怪。

“阿瓊”坦克改了又改,最終從MK2變成了MK1A

二是發動機“怕熱”。

大家只知道印度“阿瓊”坦克的發動機是德國貨,而且高功率——1400馬力,卻很少有人知道這背後的埂。

當年印度和德國戴姆勒公司旗下的MTU公司達成了協議,該公司提供MB 838發動機作爲“阿瓊”坦克的發動機,並且依據印度的需求進行改進。按理說,MB 838的確是一款不錯的發動機,著名的豹1坦克使用的就是這款發動機,但問題就來了——豹1主戰坦克的重量才40噸出頭,可“阿瓊”坦克的原型車重達近60噸,只有830馬力的發動機顯然無法滿足它。看不下去的德國工程師私下裏建議印度加錢,買更好的MB 873發動機,但想省錢的印度非得用838。沒辦法,德國工程師只能將838的馬力強行提升到了1400馬力,這就是“阿瓊”坦克使用的MB 838 Ka-501 V10發動機。

然而,強行提升渦輪增壓工作強度來提升出力是有代價——坦克需要強度和耐熱性更強的高精度零部件,但印度爲了省錢忽略了這一點。結果,在炎熱的天氣裏,“阿瓊”坦克發動機頻繁地出現過熱現象,其動力表現甚至還不如原版的838發動機。

2017年坦克兩項賽上,印度參賽的兩輛T-90S坦克都發生了趴窩現象

三是120主炮仍是線膛炮。

在如今主戰坦克幾乎是清一色的滑膛炮時代,印度“阿瓊”坦克使用的卻是120毫米的線膛炮,這就帶來兩個麻煩:一是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膛線賦予的高速自旋會施加到尾鰭上,大大拖慢炮彈飛行速度,削弱其穿甲能力。爲了解決這個問題,“阿瓊”坦克的穿甲彈需要專門設計一套密閉的滑環,使炮彈與彈託既保證氣密性又能獨立旋轉,這樣,當彈託在炮膛裏高速旋轉時,彈芯轉得沒那麼快。做到這一點不容易,並且成本非常高。二是發射

炮射導彈時,也需要根據線膛炮進行專門的設計。

除了以上三點之外,印度“阿瓊”坦克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國產化上,雖名爲“國產”,其實仍是組裝貨,而且是萬國版,比如發動機、自動傳動系統、履帶、散熱冷卻設備全是德國貨,主炮是英國貨,炮射導彈是以色列貨,車載大口徑機槍是俄羅斯貨……現在“阿瓊”坦克近一半的零部件只能靠進口。

據說複合裝甲是印度國產貨,至於具體防彈能力,說是可以和美國M1A2坦克的貧鈾裝甲媲美,你品,你細品!

自1972年開始研製,“阿瓊”坦克一直處於改改改的狀態中,至今都快半個世紀了,已經花掉了超過207億美元的鉅額經費,遠超印度國產的“光輝”戰鬥機(148億美元的研發費用),堪稱印度軍工史上最昂貴的產品。

這次印度總理莫迪都出面了,並親自乘坐“阿瓊”坦克,爲“印度製造”造勢,看來印度陸軍沉默是沒有用的,最後只能是買下118輛,再一次成爲冤大頭。

另據印度媒體報道,在納卡衝突中亞美尼亞軍隊使用印度“施瓦提”(Swathi)炮位偵校雷達暴露出了大量問題,故障不斷,而且實際性能與印度宣傳的完全不匹配,不僅無法準確偵測到來襲炮彈,計算出的彈道也存在較大誤差,導致亞美尼亞軍隊多次貽誤戰機,沒有及時消滅阿塞拜疆炮兵陣地。據悉,亞美尼亞已經對印度國防部展開起訴,要求賠償亞美尼亞在戰爭中的損失。要知道,今年3月亞美尼亞軍方以4000萬美元的價格,從印度購買4臺“施瓦提”炮兵定位雷達,9月份正式交付,正好趕上隨後爆發的納卡軍事衝突。實戰是檢驗武器的最好途徑,本來這是極佳的“印度製造”宣傳機會,沒想到真實的印度製造如此不堪一擊。

從此以後,看誰還敢買印度製造的武器,當然印度軍隊除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