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宅在家裏一星期的朋友發了個動態:終於買到一個N95口罩,可以出門了!

我以爲她沒有口罩不敢出門,一問之下,才知道她家有十幾個醫用口罩,但她根本不戴。

“只有N95口罩纔有用。”朋友篤定地告訴我。

她的家人勸她沒必要再買N95口罩了,尤其現在特殊時期,把N95口罩留給一線醫護人員不好麼?

可她不肯罷休,必須戴上N95口罩,纔敢出門,否則寧可繼續把自己關在家裏,也絕不踏出家門一步。

古羅馬有句諺語:僅僅因爲擔心禍之將臨,多少人陷入最大的險境。

那些讓我們戰戰兢兢的恐懼,往往是還沒有發生的事情。這使得我們面對恐懼之前,心裏就先裝了一隻“鬼”。

她明明已經有了口罩,但爲啥還是非要買更多的口罩呢?

心理學中有一個鳥籠效應: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就像朋友本來沒必要再買口罩,但在大環境的焦慮情緒影響下,爲了緩解焦慮,她必須買N95口罩,才能確保安全。

鳥籠效應是人類最難擺脫的心理機制之一,當我們開始爲某個可能到來的偶然事件感到焦慮時,我們幻想着自己能做些什麼來緩解焦慮。

但實際上,我們的所作所爲,不但無法幫助我們擺脫焦慮,反而會讓我們越來越焦慮。

人類的心理機制,天生就容易被大環境影響,即便是心理學家也不例外。

20世紀初,心理學家詹姆斯和好友打了一個賭:“我有辦法讓你在根本不打算養鳥的情況下,養一隻鳥。”

好友不相信,認爲這是無稽之談。

人怎麼可能做自己根本不打算做的事情呢?何況他並不喜歡養鳥。

詹姆斯送給好友一隻鳥籠,好友將它掛在家裏。

空空如也的鳥籠吸引了所有訪客的注意力,他們看見鳥籠時,無一例外感到好奇:

“爲什麼裏面這裏要掛一隻空鳥籠呢?”

“你養的鳥去哪裏了?”

一開始,好友耐心解答了自己和詹姆斯的賭約,時間長了,他便感到不耐煩。

訪客們千篇一律的提問幾乎逼瘋了他,爲了不再聽到同樣的問題,好友買了一隻鳥,讓鳥籠的存在顯得順理成章。

於是,詹姆斯賭贏了。

他不止贏了這場賭約,也贏下了好友的生活,使他在鳥籠面前失去了自我意識,被自己牽着鼻子走。

我曾看過這樣一則寓言:

一個人走在路上,突然流起了鼻血,爲了止血,他抬頭望天。

路過的人看見他在望天,以爲天上有什麼,於是停下腳步,也跟着抬頭望天。

後來的人看見這兩人在望天,生怕錯過什麼,於是也加入進來,望天的隊伍越來越壯大。

流鼻血的人總算止住了血,他低下頭髮現很多人都在望天,好奇地問他們:“你們在望什麼?”

有人說:“天上有飛碟!”

有人說:“馬上要下雨了!”

還有人說:“天馬上要塌了!”

流鼻血的人大驚失色,繼續抬頭望天,他不知道天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但他害怕自己錯過了什麼。

沒有人知道其他人爲什麼要望天,但每個人都被大環境捆綁,他人千篇一律的舉動,激發了我們與生俱來的恐懼感和焦慮感。

如同疫情持續發酵,每天看着確診人數不斷上漲的我們,也在無形中被焦慮感捆綁,去做一些自己原本不想做、不打算做的事情。

本來洗幾次手就足夠,但專家說勤洗手,我得每天洗二十次手,一次洗三遍;

本來戴普通口罩出門就足夠,病毒那麼可怕,我得戴醫用口罩出門,一層不夠戴兩層。

我們心裏有一個無形的“鳥籠”,它象徵着不可預期的未知,爲了讓鳥籠的存在顯得順理成章,我們寧願捆綁自己的生活。

可這種做法,無異於飲鴆止渴,不但無法消除焦慮感和恐懼感,反而逼迫我們爲了並不喜歡的鳥籠,買越來越多的鳥,徹底打亂自己的生活。

能夠察覺到他人的所思所想,並且調整自己的做法,是一項寶貴的能力,心理學家稱之爲“共情”。

可是共情能力太強,也會導致我們感同身受過頭,過分在意他人看法,生活充滿壓力。

心理學中有一個“過度共情綜合症”,人們在某段時間內,接受過多的負面信息,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

如同籠中鳥一般,被他人的意見牽着走,總是察言觀色、故步自封,無法活出真實的自己,也沒辦法照顧好家人。

如何擺脫鳥籠效應?

在這裏我建議各位,學會控制大環境帶來的焦慮感。

這需要我們嘗試着做三件事:

羅列生活目標清單,並執行

“鳥籠”無處不在,我們買了一件短褲,就會想要再買一件配套的上衣;買了一件上衣,就會想要再買一雙配套的褲子。

到最後,我們花更多的錢買了自己並不打算買的東西,感嘆自己得不償失,同時也思考起更加有效的做法。

爲什麼我不能把要買的東西羅列成清單,每完成一樣就畫一個勾呢?

一來,這可以讓我們掌握着生活的主動權;二來,也便於我們覆盤,反思自己做了多少和目標無關的事情。

每天鼓勵自己,培養積極思維

我們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生活必須越來越好,纔對得起自己的辛苦付出。

這種心態本質上是一種否定,“正因爲我現在的生活不夠好,不夠安全,所以我需要更多更好的東西來填充它”。

這是一種消極的生活方式,更加積極的做法,是看清現在的生活雖然不夠好,依然值得熱愛。

鼓勵自己珍惜當下,培養積極思維,比渴望擁有更好的生活,能帶來更多的幸福感。

而幸福感,纔是對抗一切負面情緒的“特效藥”。

設立軸心,避免多餘的行動

避免被大環境影響最直接的方法,是給自己一個軸,圍繞着它旋轉,如同陀螺一樣不偏離初心。

行爲心理學之父華生認爲,人的一切外顯行爲,都有一個心理動機。

比如全職太太把家庭放在內心第一位,一切和家庭無關的事情都顯得微不足道。

這有一個好處是:即使遭遇“鳥籠”,也能優先照顧好家人、不被大環境捆綁。

正如王爾德所說:人真正的完美不在於他擁有什麼,而在於他是什麼。

就算人人都在因爲病毒感到恐慌,你依然能靜下心,做自己認爲更重要的事情,把自己拉回原本的生活。

如果你心懷天空,就不會被鳥籠束縛自由;如果你自帶光芒,就不會被陰霾矇蔽雙眼。

願寒冬之後,我們都能走出“鳥籠”,迎來新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