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有效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從主要由低成本要素投入上風驅動,轉向由立異和生產率晉升驅動。基於後發優勢的“追趕式立異”與在全球科技前沿進行的“開拓式立異”,都是中國經濟在新階段轉型發展的必要條件。

中心近期宣佈了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前景目標的建議。“十四五”時期是中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長遠目標的重要時期。當前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已跨越1萬美元“門檻”,到2035年人均收入有望翻一番,躋身高收入經濟體行列。

中國向高收入經濟體的轉型將爲未來全球經濟增長提供巨大動力。但在日益複雜不安的國際環境下,這一進程也將不可避免地面臨很多挑戰和風險。

歷史經驗表明,發展中國家在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後,往往會遭遇經濟增長的停滯,其進一步向高收入經濟體進級的門路要麼間斷,要麼受阻。要掙脫“中等收入陷阱”,發展中國家需要有效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從主要由低成本要素投入上風驅動,轉向由立異和生產率晉升驅動。

過去20年來,中國在加強創新能力方面已取得了巨大進步。研發支出佔GDP的比重從2001年的1.1%穩步上升到2019年的2.23%。根據經合組織發佈的“主要科學技術指標”,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目前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研發大國,並且與美國的差距在大幅縮小。2005年,中國研發支出相當於美國的26%,這一比例到2018年已升至80%。

1999年,中國向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數目僅爲276件。到2019年,這一數字已飆升200多倍,達到58990件,中國首次超過美國(57840件)成爲國際專利申請數目最多的國家。

由美國康奈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於今年9月聯合發佈的《2020年全球立異指數》呈文顯示,中國創新能力國際排名從2008-09年的第37位大幅晉升至第14位,成爲第一個躋身前15名的中等收入國家。

展望未來,根據“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國將進一步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實施立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立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作爲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生產率晉升可以受益於兩種不同立異途徑的結合。

第一種立異是基於後發優勢的“追趕式立異”。發展中國家的各產業部門同全球技術前沿之間存在着巨大差距,但它們並不需要把發達經濟體的技術提高之路重走一遍,而是有可能以相對較低的本錢學習、採用和改進發達經濟體的現有技術,甚至可以跳過某些過期技術,直接吸收最新的尖端技術,並因地制宜進行本土化改造。追趕式立異是後發國家至關重要的發展動力,可以助力其獲得比發達國家更快的增長速度。

固然中國的產業結構比其收入水平所反映的更爲進步前輩,但中國產業生產率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依然巨大,而在服務業方面,生產率差距則更大。在中國貿易體系的幾乎所有領域,追趕式立異仍有巨大空間。

第二種立異是在國際科技前沿進行的“開拓式立異”,這對發達經濟體晉升競爭力、實現增長至關重要。開拓式立異的風險和失敗概率高,但在專利和其他形式知識產權保護軌制的支持下,這一過程有利於培養強盛的創新能力,積累先發上風,建立技術領導地位。

佔據領先地位的國家往往會設置較高的競爭壁壘,採用保護主義政策限制技術轉移。而後發經濟體因爲缺乏開拓式創新能力,在趕超發達國家方面面臨巨大難題。

中國儘管國民經濟總體生產率與國際前沿仍存在相稱差距,但在新一代信息和通訊技術、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等一些新興領域正逐步確立領先地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已經在研發支出和創新能力方面躋身世界領先行列。面對保護主義的日益高漲和顛覆性技術變革的加速,強化開拓式創新能力對中國的發展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追趕式立異和開拓式立異都是中國經濟轉型進級的必要條件,均需要不斷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在資源配置方面,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和企業領導者需要根據國民經濟和工業發展的具體情況,在兩種立異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中國還應努力營造一個開放合作的國際環境,積極促進前沿技術的提高以及在發展中國家更廣泛的技術推廣應用。要應對當前的全球挑戰,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推動立異、共創繁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