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族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統一大漠的遊牧民族,建立了十分強大的大帝國。歷史上對匈奴民族的種族以及民族成分都產生了不少的爭議。許多人認爲,匈奴人和中亞、東歐的遊牧民族接近,因而是白種人,另一部分人認爲匈奴和突厥、蒙古一脈相承,是屬於黃種人。那麼到底匈奴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呢?

首先,看看中西方對匈奴民族相貌的記載。中國的古代文獻將白種人稱呼爲“深目多須”“深目高鼻”。一般而言,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如果出現白種人,史書就會特別留意。例如《北史》記載康國人“深目、高鼻、多髯”,《晉書》記載羯族“高鼻深目多須”。而對於匈奴人,中國史書基本沒有記載其面貌,而是記載其習俗,這可能是因爲匈奴人和漢族的長相差距不算太大。

歐洲史學家對匈奴人的相貌有較多的記載。東羅馬史學家普里斯庫斯在《匈奴史殘稿》中描繪阿提拉的長相:“他的身材矮短,胸部寬廣,頭很大,眼睛小,散發出灰色。他的鼻子是平的,臉是黑的。”法國著名漢學家戴遂良如此描述匈奴人:“身材矮而粗壯,腦袋圓而碩大,寬臉,高顴骨,塌鼻子,鬍鬚濃密,佩一隻耳環。除了頭頂留一束頭髮,其餘部分都剃光。眉毛很厚,眼睛像突出的杏仁一般,瞳仁是活潑的。”根據以上兩者的描述來看,匈奴的長相是比較偏向於黃種人的。

阿提拉

當然,光靠歷史的記載還不能說明問題,我們必須結合分子人類學研究的成果進行綜合判斷。根據匈奴墓葬的文化和NDA分析,南匈奴和北匈奴有很大不同。北匈奴起源於蒙古國的石板墓文化,其Y染色體大多數是Q、R、J、E、N等,和西亞、中亞、東歐民族具有很大的聯繫;南匈奴起源於鄂爾多斯文化,其Y染色體主要是O3和C2,其中O3比例很高,而漢族的主體就是O3。

在匈奴汗國分裂後,北匈奴的貴族繼續與漢爲敵,最終西遷,和中亞、東歐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匈人;而南匈奴則選擇依附於漢朝,繼續居住在漠南(河套)一帶,成爲了漢朝的子民。魏晉時期,南匈奴進一步南遷到了山西一帶,成爲“五胡亂華”中的先鋒。北魏建立後,大量的匈奴部落融入了漢族。對南匈奴後代的呼延、呼、慕容、尉遲、赫連、宇文姓氏的DNA測試結果顯示,其O3佔據主導。

這就比較複雜了,意思是北匈奴基本是黃種人和白種人的混血,而南匈奴的混血也比較多,但是總體是黃種人的基因。古代亞歐大陸的遊牧民族分佈都是很有規律的,越往西,白種人的比例越高,越往東,黃種人的比例越高。根據的《北史》的記載,西域地區除了于闐之外,其他的國家都是“深目高鼻”,而翻過了阿爾泰山後,就應該是黃種人逐漸佔據主導了。

古代的匈奴也並非是一個單一的民族,在匈奴統一了大漠之後,大漠之上的民族都稱爲匈奴。當後來的鮮卑征服大漠後,這些民族又改稱爲鮮卑。以此類推,後來的柔然、突厥和蒙古都是類似的。這樣說下來,現在的蒙古必定和匈奴是有淵源的,而蒙古人是典型的黃種人。

在鮮卑族征服大漠後,北匈奴的一部分選擇了西遷,一路上又融合其他民族的基因,最終在歐洲演變爲“匈人”。顯然歐洲匈人的白種人成分比匈奴人的更高,但是歐洲人依然將他們看做是黃種人。

綜上所述,就可以斷定:匈奴是一個族羣十分複雜的民族,其中包括各種各樣的部族,以及黃種人、白種人甚至棕色人種。這些民族又相互通婚,混血的局面也十分頻繁。但是從總體上來說,匈奴人是黃種人是沒有問題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