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個關於滙豐銀行的消息比較受到關注,一個是“滙豐銀行分行接連倒閉”,另外一個是幫助美國打擊華爲,製造孟晚舟案件。在過去,我只認爲滙豐銀行只是一家名氣很大的外資銀行,在香港具有很高的地位。後來我看了《貨幣戰爭》,我發現這家銀行並不簡單,可以說它就是一家殖民銀行,和東印度公司的性質一樣。不同的是,東印度公司早已倒閉,而滙豐銀行卻依然存在,並且還在繼續阻礙中國的崛起。本文就來介紹一下滙豐銀行在近代是如何對中國敲骨吸髓、釜底抽薪的。

一,壟斷鴉片貿易的沙遜家族

在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上,曾經生活着兩個十分著名的猶太家族,分別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和沙遜家族,他們都是從事金融業的。隨着西班牙復國運動的進行,羅斯柴爾德家族被迫流亡到了德意志,逐漸控制了德國的金融系統。而沙遜家族則流亡到了尼德蘭,參與了阿姆斯特丹銀行、荷蘭銀行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建立。

後來,沙遜家族將重點放在了中東地區。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教禁止教徒從事放貸活動,而沙遜家族爲猶太人,因而不必遵守其規定。沙遜家族在伊斯蘭世界搞起金融放貸,很快就成爲了中東地區首屈一指的金融財團。但是好景不長,後來中東地區掀起了反猶運動,沙遜家族被迫於1832年遷往了印度孟買。

此前,巴林家族的英屬東印度公司在東方進行擴張,該公司有招募軍隊、發動戰爭、鑄造貨幣、行政司法等大權,可以說是英國在東方殖民勢力的代言人。在獨霸印度之後,金錢像流水一樣進入了東印度公司的囊中。但是,東印度公司對中國卻沒有多少辦法,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地,而英國的產品卻很難進口到中國。有數據統計,歐洲人在美洲發現了13.3萬噸白銀,但是有4.8萬噸流入了中國。爲了扭轉這種貿易逆差,東印度公司開始大量向中國走私鴉片。通過幾十年的鴉片貿易,中國的白銀大量流失,而東印度公司變得富可敵國。

1813年,東印度公司的壟斷被打破了,公司也逐漸脫離了貿易業務,這給沙遜家族的崛起提供了條件。沙遜家族剛到印度時,鴉片貿易依然被巴林家族支持的怡和、寶順、旗昌三大洋行控制。此時,羅斯柴爾德家族也在倫敦擊敗了巴林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也想在鴉片貿易中分一杯羹,於是給沙遜家族提供雄厚的資本支持,支持沙遜擊敗巴林家族。經過周密的計劃後,沙遜家族買斷了印度罌粟種植園,壟斷了鴉片總量的70%。

二,滙豐銀行的成立

壟斷了鴉片貿易之後,沙遜家族的資本變得十分的充足,此時的沙遜家族開始謀劃建立一家銀行,試圖控制遠東的金融產業。1864年,沙遜接受了“香港上海銀行”計劃書,該銀行就是滙豐銀行,其總部就直接設置在了香港。

滙豐銀行成立之初面臨着許多外資銀行的競爭,而滙豐銀行的股東以並非只有沙遜家族,還有巴林家族支持的寶順和旗昌。然而因爲美國內戰而產生的棉花泡沫危機席捲了全球,導致了大量外資銀行的破產,僅僅在1866年就有17家銀行破產,引發了遠東的第一次金融危機。在這場金融危機下能夠活下來的遠東銀行只剩下幾家而已,寶順和旗昌也相繼倒下。而滙豐銀行憑藉沙遜家族的龐大資本得以活下來。

在金融危機過後,滙豐銀行立即出擊,成爲了遠東外國銀行的領袖。滙豐銀行成立後,就大量吸引中國人的存款,特別是中國官員的存款。當時,滙豐銀行對這些儲戶的信息是保密的,就是中國的政府高官也無權調查。於是滙豐銀行成爲了許多官僚、軍閥和地主的財富保險庫,將歷年搜刮的賬款全部存入。滙豐銀行也就是這樣,逐漸將自己的利益和中國官僚的命運實現了綁架,這就是中國“半殖民”的一大表現。

三,控制中國的金融體系

鴉片戰爭後,許多外資集團開始進入中國。但是,他們對中國的業務不熟悉,於是他們開始尋找代理人,這些代理人就是買辦階層。滙豐銀行也是如此,他們在中國的首位買辦是王槐山,但是王槐山不懂英文。後來,懂英文的席正甫。席正甫出自於蘇州洞庭山幫,也是中國明清以來的商幫之一。民間有言“徽幫人再狠,見了山上幫,也要忍一忍”。

席正甫成爲了滙豐銀行的買辦後,爲滙豐銀行辦了兩件大事,一是向中國的本土錢莊發放貸款,以此控制了中國本土的金融體系。在70年代,外國銀行對上海錢莊的“拆票”金融已經達到了300萬輛,使得本土錢莊的資金週轉嚴重依賴於外行。二是1874年成功向清朝貸款200萬兩白銀,且利息高達8%,分10年還清。此後,在席正甫的運作下,滙豐銀行大規模向中國搞資本輸出,拿下了滬寧、廣九、滬杭甬、京奉、湖廣等鐵路的貸款權。

壟斷了中國金融體系的滙豐銀行就開始在銀根上做文章了。中國當時是世界最大的茶葉和生絲出口國,但是每當生絲成熟的時候,滙豐銀行等就縮緊銀根,導致中國本地的商人缺乏資金週轉,最終只能將生絲賤賣。1883年,中國首富胡雪巖試圖挑戰滙豐銀行,他以高價盡收國內新絲,壟斷了生絲源頭。不過,在滙豐銀行的帶動下,外商和各大買辦等共同對抗胡雪巖,最終導致胡雪巖的破產。

胡雪巖

在和胡雪巖的鬥爭中,滙豐銀行和李鴻章勢力走在了一起,開始打入了清朝的內部。清末,滙豐銀行包攬了外銀在中國的匯兌、存款和商業放款的絕大部分業務,包攬了外資銀行在華髮鈔業務的絕大部分,還包攬了中國政府外債發行業務的絕大部分,並陸續獲得了中國關稅和鹽稅的存放業務。從1874年到1890年,清政府共借外債26筆,總額4136萬兩,滙豐銀行一家貸了17筆,金額2897萬兩,佔70.04%。滙豐銀行在房貸中都附加了苛刻的政治條件,如規定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職位在借款償清前一直由英國人擔任,這導致中國關稅主權一直被外國控制。

民國時期,滙豐銀行通過調整匯率、吸收存款、發行紙幣,資助外商企業,打擊中國民族工業。1949年之後,滙豐銀行獨佔了港幣的發行權。直到中國收回香港之後,滙豐銀行的總部才從香港撤離到倫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