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詩歌文體,從唐朝出現,五代發展,宋朝繁榮,元明衰落,清朝中興,近近代變革,走過了1000年多年的歷史。中國古代留下的詞不知道有多少,僅僅是《全宋詞》就收集了2萬多首,還有其他朝代的難以統計。要在這些詞中選出10首最傑出的,難度實在太大。本文就綜合各個朝代的詞,選出其中最爲傑出的10首,以供大家參考。

1,蘇軾《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是1076年蘇軾在密州時所作,當時蘇軾正和弟弟分離,在中秋節當天寫下此詞,表達自己的離思。該詞望月懷人,勾勒出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孤獨境界,可謂遺世獨立。通過對月亮陰晴圓缺的追問,表現出天人合一的哲學意味,達到了社會和自然的高度契合。胡寅評價道:“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而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

2,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我認爲,排名第二的還是蘇軾的。詞通過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弔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的追念,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功業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之情,同時表現了作者關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之心。該詞氣象磅礴,格調雄渾,高唱入雲,境界宏大,前所未有,因此被稱爲此詞須關西大漢手持銅琵琶、鐵綽板進行演唱,是對傳統詞的一大突破,因而成爲了豪放詞的定鼎之作。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大江東去赤壁詞,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

3,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爲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嬌·過洞庭》是張孝祥泛舟洞庭湖時即景抒懷之作,詞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發了自己的高潔忠貞和豪邁氣概,同時隱隱透露出作者被貶謫的悲涼。該詞也是中國文學上少有的能夠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詞,張孝祥以高潔的人格爲基礎,以星月皎潔的夜空和遼闊浩蕩的湖面爲背景,創造出了一個光風霽月、坦蕩無涯的藝術意境和精神境界。

4,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自古寫元宵節的詩詞衆多,但是辛棄疾的這首可以說排名第一。此詞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羣拔俗、不同於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託着作者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王國維《人間詞話》認爲此詞的境界爲第三即終最高境界 。該詞的境界已經完全超越了文學的境內,到達了禪境。

5,柳永《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是宋代婉約詞的代表人物,但是其境內早已超越了五代和北宋初期的香軟詞風,詞的空間開闊了起來,蘇軾說:“唐人高處,不過如此”。而這首《雨霖鈴》是柳永的最佳代表作,要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離別詩詞的最佳代表作。該詞優雅從容,情景交融,蘊藉深沉,纏綿悱惻,悽婉動人,堪稱千古名篇。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寫別情,盡情展衍,備足無餘,渾厚綿密,兼而有之。宋於庭謂柳詞多“精金粹玉”,殆謂此類。詞末餘恨無窮,餘味不盡。

6,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爲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促拍醜奴兒 鄉鄰會飲,有請予增損舊曲者

元好問是金元最偉大的文學家,1205年,他在赴幷州應試途中獲知雙雁故事,因而創作《雁丘辭》。全詞圍繞着情爲何物展開,層層鋪敘,從樂轉苦,行文卻騰挪多變,寓纏綿之情於蒙宕之中,寄人生哲理於情語之外,熔沉雄之氣韻與柔婉之情腸於一爐,柔婉之極而又沉雄之至。儘管古今寫愛情的詞有無數,但是這一首無疑是最好的。近代詞人夏承燾評價到:“通過雁之同死,爲天下痴兒女一哭。寧同萬死碎綺翼,不忍雲間兩分張”。

7,秦觀《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的《鵲橋仙》是古今詠七夕的最好詩詞作品。該詞借牛郎織女的悲歡離合,歌頌堅貞誠摯的愛情,結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表述了作者的愛情觀,是高度凝練的名言佳句。這種高尚的精神境界,遠遠超過了古代同類作品。該詞具有跨越時代、跨越國度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品位。

8,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鋪敘古代種種人間離情別恨,借送別族弟,抒發美人不遇、英雄名裂、壯士難酬的義憤。全詞筆力雄健,沉鬱蒼涼。該詞在藝術手法上極爲高妙,押入聲的曷、黠、屑、葉等韻,在“切響”與“促節”中有很強的摩擦力量,聲如裂帛,聲情並至,沒有深厚的功力無法駕馭。王國維評價到:“章法絕妙。且語語有境界,此能品而幾於神者。然非有意爲之,故後人不能學也。”陳廷焯評價到:“沉鬱蒼涼,跳躍動盪,古今無此筆力。”

9,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作爲亡國之君,他的故國之思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戀的無非是“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宮闈祕事。不過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作,的確在藝術上具有很高的成就。此詞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

10,蔣捷《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寫的不僅僅是自己的一生,還寫盡了大部分人的一生,因此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共鳴和感慨。詞以“雨”爲媒介,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

中國古代優秀的詞實在太多,還有王安石的《桂枝香》,姜夔的《揚州慢》,李清照的《一剪梅》、柳永的《八聲甘州》,岳飛的《滿江紅》,周邦彥的《蘭陵王·柳》史達祖的《雙雙燕》,辛棄疾的《摸魚兒》《永遇樂》等都是千古名片,由於篇幅有限,就選擇其中的10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