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族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統一大漠的遊牧民族,建立了十分強大的大帝國。匈奴汗國長期和漢朝對峙,最終在東漢時期瓦解。許多人認爲,匈奴汗國瓦解之後,匈奴人遷徙到了歐洲,形成了“匈人”。但是這只是匈奴中的大部分,匈奴的其他部族都去哪裏了呢?

想了解匈奴人的去處,首先就要知道匈奴人的來源。實際上,匈奴並非是一個民族,而是匈奴汗國之下所有民族的稱呼。在上古的大漠,也就是現在的蒙古高原,生活着許許多多的遊牧民族,他們民族成分複雜,難以分清楚。而匈奴族只是其中之一。從戰國到秦漢,匈奴逐漸強大起來,統一了大漠高原,於是人們就將整個大漠上的民族都稱爲匈奴了。

當匈奴汗國解體後,匈奴汗國統治下的各族也就各分東西,又加入了其他民族的陣營下。從遊牧民族的遷徙情況來看,匈奴族的主要去向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南遷、西遷和就地異化。

首先來介紹一下西遷的情況。匈奴人的西遷早在西漢時期就開始了,西漢後期,匈奴遭遇到了內亂,分裂爲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其中北匈奴郅支單于爲了躲避漢朝的兵鋒,西遷到了阿爾泰地區,吞併烏揭、堅昆、丁零三國。

東漢時期,北匈奴西遷的速度加快。公元46年,匈奴境內發生了大規模蝗災,畜牧業嚴重受到打擊,烏桓乘機進攻,使得匈奴分爲了南北兩部。公元87年,匈奴遭到周邊的丁零、鮮卑的圍攻,於是汗國瓦解,部落叛離。公元89年,東漢派遣竇憲破北匈奴於稽落山,公元91年,漢將耿夔又破北單于於金微山。此時的匈奴無法在漠北立足,於是選擇西遷。

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是烏孫。《後漢書》 記載:“北單于爲耿夔所破,遁走烏孫”。也就是說,北匈奴在公元91年後,西遷攻破了烏孫國,佔據其地,後來再此建立了悅般國,一直到158年,匈奴還在西域活動。從158年之後,漢文獻就中斷了對北匈奴的記載。在158年之後,受到鮮卑的排擠,北匈奴又逐漸西遷到了康居一帶,也就去過去郅支單于活動的堅昆國一帶,大概在今天的吉爾吉斯草原地帶。

北魏時期,北匈奴又西遷到了粟特一帶,也就是奄蔡之地,大約在鹹海以西的地方。北匈奴派遣使者到北魏爲公元445年,可以推算出匈奴大約在360年佔據奄蔡。

隨後匈奴繼續向西挺進,進入了黑海北岸,開始被歐洲歷史學家記載。阿米安記載到“匈人,這一鮮爲古代作家所知的民族,居住於亞述海附近的冰凍海洋”,這裏的冰凍海洋也就是黑海一帶。但是在西遷的過程中,北匈奴的族羣不斷加入塞種人、西徐亞人、伊朗族羣等新的族羣,導致其主體都可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演變爲了匈人。

匈人在歐洲建立了強大的匈人帝國,對羅馬等其他民族造成了巨大的損害,最終於450年瓦解。匈人帝國瓦解後,其後代在歐洲逐漸演變爲了庫特利格爾、烏特利格爾、保加爾人、馬扎爾人(匈牙利)等民族。另外,匈奴在西遷的過程中,一路上和沿途的民族混血,因此從蒙古高原到中亞、歐洲都有匈奴人的後裔。

再來說說南遷的部分。南遷的匈奴主要是南匈奴以及投降於漢朝的北匈奴部族。從東漢開始,南匈奴就加入漢朝,爲漢朝守衛邊疆。南匈奴最初生活在漠南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陝北、寧夏一帶。後來,隨着鮮卑族的崛起,南匈奴被迫南遷到了黃土高原。在魏晉時期,南匈奴的主要活動範圍就位於山西、陝北一帶。

魏晉時期,大量南匈奴內遷,甚至成爲了國家的編戶齊民,或者淪爲了世家大族的奴婢,導致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起來。八王之亂後,匈奴人首領劉淵等開始起兵,建立了前趙、北涼和胡夏等政權。拓跋氏鮮卑征服中原之後,推行全面的漢化政策,最終導致南遷的匈奴族融入到了漢族之中。

當然,無論是西遷還是北遷,都不是匈奴的主體部分。在匈奴汗國滅亡之後,大部分部族還是選擇留了下來。公元89年,鮮卑族佔據漠北,《後漢書》記載“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匈奴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如此多的部落最終就聽從於鮮卑的號令,搖身一變就成爲了鮮卑族。後來鮮卑族中著名的拓跋部、宇文部、賀蘭部就是過去的匈奴族,後來鮮卑化了。

後來拓跋氏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大量的鮮卑族也內遷了。由於北魏不斷推行漢化改革,導致內遷的鮮卑族都漢化了,而停留在漠南和塞外的依然還是遊牧狀態,當其他民族強盛的時候,塞外的鮮卑族又融入了其他民族,包括柔然、突厥、契丹、回鶻、蒙古等。例如停留在塞外的拓跋部演變爲了柔然。在和北魏的戰爭中,柔然戰敗,又有大量被遷徙到中原,如閭氏、鬱久閭氏、茹茹氏、茹氏等。更多的柔然也就最終成爲了突厥人。再例如塞外宇文部,最終成爲了契丹族。

那麼這樣說,今天的蒙古族就應該很多就是匈奴人的後代,兩者的關係很有淵源。綜合起來看,匈奴人的後代涉及了整個亞歐大陸,數量雖然不一定大,但是範圍的確很廣。今天的中國漢族也有許多是匈奴人的後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