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錫堂

歷經8年談判,“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終於在11月15日于越南舉行的視頻峯會完成簽署。RCEP除東盟10國外,另有中、日、韓、澳、新西蘭等共15個成員國;其人口及國內生產總量(GDP),皆佔全球1/3。此一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誕生後,區內整體關稅廢除率達92%,而隨着外資持股比例的提高,至少有65%的服務業將完全開放。一直被排除在外的臺灣,受影響的層面恐將再擴大。儘管蔡英文當局企圖淡化RCEP對臺灣的衝擊,但“經濟部長”王美花也不得不承認,臺灣的石化、鋼鐵、紡織等產業會受到影響,業者必須提高競爭力纔行。

蔡當局拋出的說法是RCEP對臺灣影響不大,因爲“臺灣與RCEP的15個成員的貿易額,有70%原本就是零關稅”。然而不可忽略的是,仍有30%受到RCEP的衝擊。臺灣的強項通訊產業因受惠於《信息科技協定》(ITA),而得以零關稅,使臺灣出口至RCEP經濟體約有70%免關稅,其餘30%則要面臨關稅,大多爲傳統產業的機械、紡織、金屬、塑化品等,而中國大陸與東盟又分別是臺灣前兩大主要出口地區。由於傳統產業多爲中小企業,就業人數廣,一旦受衝擊將影響多數從業人員的生計,蔡當局必須善加應對。

儘管RCEP包含東盟中一些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對其要求較寬鬆而使得開放程度低於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但RCEP對臺灣仍高度重要,因其成員經濟生產佔全球3成,是目前大型自由貿易協定(FTA)中最大者。更重要的是,臺灣對其成員的貿易和投資總額已達臺灣總量的6成以上,可預見將對臺灣的出口造成影響,特別是附加值偏低、標準化較高的終端產品和零組件,如石化、紡織等傳統產品,將陸續往15國移動。亟欲走向國際的金融、電子商務等服務業將會經常面對境外市場不開放的困境;而外來的投資也多半會棄臺而就它,衝擊臺灣的投資和就業,使得當前高科技外資湧現的榮景將會曇花一現。

值得注意的是,RCEP的簽署,真正對臺灣的影響不在東盟,而在中、日、韓之間新建的自由貿易關係。RCEP會員國間原存在多項雙邊FTA,有些降稅比例甚至比整體RCEP還高。儘管如此,仍有國家原本未籤FTA(如日韓、中日),或簽了FTA但透過RCEP獲得更大幅度降稅(如韓與東盟)。這些纔是臺灣必須更重視的焦點。其中隱藏一顆核彈級的次FTA,同時包含臺灣的主要市場與競爭對手,那就是中日韓FTA。中日韓遲遲無法達成三邊協定,卻透過RCEP間接完成,也算是三國貿易關係的重大突破。

RCEP會增加三國分別或聯手搶奪臺灣在東盟市場的可能。

RCEP對臺灣的主要衝擊,因爲它是個包含中日韓的區域協定,但弔詭的是,若此次籤的是中日韓FTA,臺灣必定非常緊張,爲何RCEP包含三國而蔡當局卻如此淡定?事實上,RCEP對臺灣的衝擊,遠比中日韓FTA還大,因它會增加三國分別或聯手搶奪臺灣在東盟市場的可能。再進一步言,中國大陸是臺灣“最大出口地”,而韓國則是臺灣“最大的貿易競爭對手”。未來當RCEP成員國全面大幅調降關稅(或甚至零關稅),但臺灣的出口製品卻須繳交關稅時,中國大陸對臺灣的進口就可能轉單至RCEP成員國。此外,透過簽署RCEP這個多邊協定,韓國將首度與日本簽署FTA,也因此在RCEP之後,韓國與全球前五大經濟體(美、中、日、德、印度)都將簽有自由貿易協定;因此,韓國未來也將更容易搶去臺灣的出口市場。

總之,RCEP佔臺灣出口比重近7成,由於RCEP成員國間FTA已經生效,對臺灣衝擊已經發生且仍在持續;未來一旦RCEP展開全面降稅,對臺灣還會產生另一波貿易移轉的影響。此外,RCEP原產地規定有助於強化區域內供應鏈的整合,以及吸引外人投資,也會對臺灣產生排擠效應。今後在RCEP更大的衝擊之下,必將擴大外移或乾脆關門,而服務產業(如金融、電商、專業服務)也將因這15國不對臺灣開放市場,而喪失全球競爭力。傳統制造業與服務業提供的就業機會遠高於高科技製造業,展望未來,低薪困境與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將更加惡化。

(作者系臺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