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社區團購再次“火”了。隨着互聯網巨頭們的加入,社區電商的熱度席捲人們的生活,也在以創新模式改變着傳統市場。不過,火熱的社區團購也引發了輿論的爭議,有聲音認爲:互聯網資本的進入,會擾亂市場秩序,甚至會”奪“走部分菜農的生計。

這是捕風捉影,還是杞人憂天?

這樣擔憂的聲音,好多年前就曾出現過。當淘寶剛出現,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購物習慣,後來又出現了京東、唯品會、蘇寧易購時,是不是也曾聽過類似的言論:電商要“殺”死實體經濟了?

這麼多年過去了,電商行業至今都沒有“殺死”線下商超、百貨和各類垂直品類零售渠道,目前還有很多資本在佈局線下。這說明什麼?社會在不斷發展,發展的實踐也證明,電商與實體不存在誰殺死誰,兩者可以實現“共生共榮”。

同理,在輿論目前關注的社區電商“賣菜”這件事上,線上與線下可以共生。逛集市的清晨是許多人無法改變的生活方式,各大城市的“菜籃子”工程也早已形成穩固、成規模的供應鏈,是各地民生日常食品需求的基礎保障。對很多老百姓來說,社區團購的低價可能也永遠比不上菜場裏親眼可見、立即可得的生鮮。

當數字化的時代來臨,中國人的“菜籃子”也在逐步升級。歸根到底,數字化已經成爲各行業發展的趨勢。消費者線上購物的便利體驗已經養成,各線下消費行業都在順應線上數字化的大潮。而今年的突發疫情,是一個意外的催化劑。

這場突發的疫情,意外點燃了社區團購行業的火,從二三線城市一路燒到北上廣深。

互聯網頭部大佬幾乎全部下水,老大哥阿里巴巴帶頭,一口氣派出菜鳥驛站、盒馬、零售通和餓了麼團隊四支內部隊伍同時下場賽馬,外面還有一家通過投資扶持的十薈團;美團、拼多多、京東緊隨,甚至連做出行的滴滴、做短視頻的字節跳動都加入其中;沒親自下場的騰訊,也通過投資興盛優選這樣的社區團購先行者曲線佈局。

春江水暖鴨先知,身處互聯網科技中心的互聯網巨頭們,比普通人更快感知數字化時代的洶湧。這是社會發展必然的趨勢。

今年7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部門發佈《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對加快發展數字經濟15大新業態新模式重點方向提出19項創新支持政策,要求加快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發展,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發揮數字化創新對實體經濟提質增效的帶動作用。

哪裏有需求,哪裏就有供給。有多樣化的需求,也有多樣化的供給。“賣菜”看似一項傳統、低門檻甚至有點過剩的產業,也會因爲需求的升級,帶來供給的變化和整個產業的升級。它也會面對“數字化”時代的浪潮。跟其他行業一樣,擁抱趨勢,是順應時代作出的選擇。

在與一些三四線城市社區團購用戶交流中發現,即使有拼多多、淘寶等電商物流,下沉地區的消費者並不是非常容易買到全品類的生鮮產品,例如進口的海鮮、海南的水果等,當地小賣鋪和集市出售的外地生鮮或貨源不好、或數量不多、或品類不豐富、或新鮮度不夠。

而社區團購在下沉市場快速崛起,首先滿足的是老百姓升級的飲食剛需。所以該模式最終能否通過縮短供應鏈,帶來效率提升後真正的“性價比”,讓普通消費者長久受益,決定了市場是否會最終買單。

數字化是新的生產工具,重塑產業鏈形成新的生產力,在蔬菜、生鮮、日用品供給生態中構建一種差異化的新流通鏈路,在傳統賣菜模式上作爲補充,能夠爲消費者帶來更豐富的商品,同時也享受到實惠和便利。

互聯網巨頭們的加入,爲社區團購加速了”數字化“進程,帶來新的就業機會,也爲線下零售打開了另一扇門。在今年的關鍵節點,社區團購模式的優勢更加凸顯,其既幫助線下零售走出生存危機,也破解了商家長期的數字化難題。

有媒體評論人員認爲,前期的社區團購能用“優惠”補貼吸引消費者,但隨之而來的品質、服務體系、客戶粘性和品牌效應都缺一不可。無論行業看似空間多麼廣闊,在依靠補貼戰的今天,訂單是否過千萬都不足爲信。畢竟,真正的剛需一定是脫離補貼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