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20日,由陝甘寧野戰集團軍爲主的西北野戰軍正式建立,在面對胡宗南的優勢大軍,我軍爲了保存實力主動撤離延安,由於西北野戰軍組建之初只有2.6萬人,因此每一次作戰,我軍都需要小心謹慎,一旦在作戰中出現較大的損失和失誤,就很容易影響西北戰場整體戰局,畢竟我軍在一開始並沒有那麼大的本錢可以維持作戰。

1948年1月以後,隨着陸續打了幾次大勝仗,西北野戰軍逐漸建立了5個縱隊,共計兵力7.5萬人,即便是相較於作戰初期翻了3倍,但此時相較於東野以及華野等野戰軍的規模,西北野戰軍還是捉襟見肘,並且當時西北戰場上國民黨軍還擁有29個整編旅共計33萬人,仍然佔據着絕對優勢,爲了打破敵人的壓制態勢,1月29日,西北野戰軍在米脂召開會議,商定接下來的作戰計劃。

考慮到當時胡宗南可能派兵進入中原地區,爲了支援中原野戰軍作戰,西野決心發起宜川戰役,趁着敵人兵力分散在延安、洛川、宜川,西野決心放棄不易攻取的延安,改由進攻宜川,不僅可以得到晉南解放區的支援,甚至能夠在戰略上起到調動敵軍的目的,因此西北野戰軍兩個縱隊,進攻宜川,而將剩下的3個縱隊,埋伏在敵人馳援重要樞紐之上,

可更關鍵的是,埋伏在哪兒比較合適?

從洛川馳援宜川,一路上有三條路可供選擇,一條是經由瓦子街到宜川,而另外一條是經由黃龍到宜川,而第三條是道路以北的進士廟梁到宜川。

當然考慮到敵人攜帶着大量的重型裝備,第三條國民黨軍肯定是不會選,因爲這條路是山路,山勢陡峭,不利於國民黨軍大部隊行動,因此西野指揮員將目光轉移到另外兩條路上。

其實按照兵家慣用的方式來看,國民黨軍最大的可能是走一條小路,也就是黃龍到宜川這一條,可是由於胡宗南所部之前被我軍多次埋伏,估計不敢走小路,當參謀提出這一條以後,我軍立刻明白,或許走瓦子街到宜川這條路,是國民黨軍唯一可能選擇的馳援通道。

爲了做到這次伏擊戰的順利,彭德懷親自到前線視察了伏擊陣地,在筆直狹窄的公路兩邊是高聳的高地,是一處天然的伏擊陣地,但也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那就是胡宗南的援軍會不會上鉤,會不會走這條路的問題。

而事實上也正如預料的那樣,當攻打宜川正式展開以後,負責馳援的是劉堪率領的整編第29軍,劉堪之前在清溪澗馳援的過程中,由於行動緩慢遭到胡宗南的呵斥,加上此次馳援宜川,胡宗南一再催促劉堪要迅速,因此劉戡在這一戰中選了瓦子街到宜川這條通道。

雖然已經意識到自己可能會遭遇埋伏,但劉戡在請示胡宗南以後,胡宗南迴電:仍按照原計劃繼續馳援,劉堪就這樣一步步被胡宗南逼上了絕路,西北野戰軍主力問詢後,立刻以5個縱隊的兵力,包圍了劉堪的整編29軍,經過一番激戰,全殲該部3萬多人,劉戡本人看到大事不妙,自知沒發交代,最終拔槍自刎,需要知道的是劉堪本人也是個黃埔一期生,蔣介石聽說劉堪兵敗自盡後,也極爲爲這個學生感到惋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