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想别人介绍自己孩子的时候永远都会挑最好的来说,有些可能会比较嘚瑟的假装爱读书之类的优点说得不好之类的,实际上这种也是在变相的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好。面对着有缺点的孩子,父母可能就会闭口不提了。所以当在历史上施琅给康熙介绍七个儿子的时候,唯独不提二儿子的时候,康熙也是这样认为的,但他直到多年后才明白了原因。

康熙,算是清王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个好皇帝,大概也是最好的一个。康熙皇帝在现代很多人都还在嬉笑玩闹的时候就一个成为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人,皇帝。而他在十四岁的年纪就开始亲政。凭着祖母孝庄太后的帮助和自己的聪慧,少年康熙就打败了鳌拜,夺回朝政大权。成年后更是取得了对三藩还有沙俄的战争胜利,更重要的是消灭了明郑政权。而明政政权的夺回,还离不开一个人的投降。

这个人就是施琅,1621年施琅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虽然在当时已经衰落了,当时在当地的名声很是不错。而小时候的施琅脸面大额头宽,施琅的父亲施大宣认为这是贵人的脸相,于是从小就开心得给施琅各种安排作业。管理得也比较严格,望的就是施琅以后能够成为侯将相的一份子。为什么不是皇帝,估计是施大宣的胆子还没大到敢往这上边想。

然而,少年的施琅不喜欢读书。没有办法,施大宣只好给儿子安排了学武。没成想,施琅倒是学武有一套,学什么会什么,兵法很快就精通了。十七岁的少年施琅参军之后成为了明将总兵郑芝龙的部将,每次作战的时候总是一马当先,立下了不少战功。在明亡后,他跟随郑成功进行抗清斗争。

这样一个能打的将领,郑成功自然是重视的,很多军事都会跟他商量之后才做决定。然而这个信任很快就瓦解了,1651年(顺治八年),施琅给郑成功的做法提出了反对意见。要说这个郑成功也是比较小心眼,施琅提出了反对意见之后郑成功就十分不高兴了。接着就贬低施琅的兵权,让他回厦门区,然而厦门被偷袭,守城的郑芝莞弃城逃了,施琅勇不可当的斩杀了清军主将马得功的弟弟。

形势十分严峻的时候是施琅保住了厦门,但郑成功对施琅仍有忌惮,于是就只给了上次没有恢复他的斌全。1652年(顺治九年)的曾德事件是两人决裂的火把,施琅因此投靠了清朝。很快,他在清朝的地位就一升再升,在跟郑成功的人对抗的时候也取得了胜利。因此,康熙皇帝对于这位投降的将领也很是器重。

某一次施琅面见康熙的时候聊天就聊到了施琅的儿子们,施琅还挺能生。他一共是生了八个儿子,康熙让他挑几个儿子来让朝廷照顾一下,但在给康熙的介绍之中只说了七个儿子,对于二儿子一个字都没有说起。这是比较奇怪的,但是当时康熙事务繁忙,就没有多问。多年后,当一个名叫施世纶的人以出色的政绩出现在康熙面前的时候,康熙才明白了当年为甚施琅只字不提这个二儿子。

原因并不是他有多么的不好,反而是因为这个儿子实在是才能出众。施琅认为他不需要自己的扶持,自己就能够出人头地,所以才不说他的名字。而康熙认为施世纶确实有才能,所以很重视他。

参考资料:《清史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