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時候,呂不韋先是輔助嬴異人取得秦王大位,後來又平定宮廷政變,確保子楚選定嬴政成爲太子。可以說,他爲兩代秦王立下汗馬功勞,居功至偉,因而成爲相邦,被秦王尊稱爲仲父。但是,物極必反,大權在握的呂不韋終於流露出其商人本性,得意忘形,從而爲自己埋下禍患。爲什麼這麼說呢?具體情況,且看下文細細道來。

首先,獨斷專行,玩起了“君主立憲”,激化王權與相權。按照今天比較通行的做法,呂不韋作爲商人,他肯定懂得如何更好地經營管理。當然,秦朝制度設計的過程中,一方面則是廢除首級記功的制度,從而擴大人口資源,增強土地的開發力度;另一方面則是改變朝綱,建立了類似於“君主立憲”的管理體系,對於商人呂不韋而言,直白點更像是臨時的“董事會”制度,那就是秦王是董事長不管事,主要負責接待、祭祀一類的禮儀活動,而真正管事的是相邦呂不韋。這樣一來,王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由此而生,長期受到壓抑的王權,必然在得勢之後,加以反擊。

其次,長期受到壓制的呂不韋,在華陽太后政變失敗以後,實力得到空前增強,其爲人也經常流露出市井氣息。其實,在劇中,呂不韋人生事業的最高位置則在於華陽太后領導的楚系勢力被除掉之後,那麼他便沒有制衡的力量。一方面他與贏氏貴族結成同盟,另一方面則是除掉羋姓一族以後,一家獨大。再加上,秦王子楚在政變的驚悸之下,時日不多,一命嗚呼!這樣一來,原先可以壓制相權的王權,因爲主少國疑,而漸漸失去持重。這個時候的呂不韋,已經完全將秦國的大權,操控在自己手中,不僅在嚴肅的宮廷中,就是在與羣臣交流時,已經常不自覺流露出得意忘形的市井之態。

這樣一來,不僅令嬴政感到不滿,也會使得周圍人看不過去,覺得呂不韋是小人得志,因而引起上上下下的不滿和猜疑。

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呂不韋在大權獨握之後,儘管大政方針都沒有什麼問題,也都是從國家利益出發,但是很多細節和管理方式上面,也都存在很多不合規矩的行爲,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正是這種粗心大意的舉動,給自己招來許多隱患!

#呂不韋#秦王#嬴政收藏

其次,長期受到壓制的呂不韋,在華陽太后政變失敗以後,實力得到空前增強,其爲人也經常流露出市井氣息。其實,在劇中,呂不韋人生事業的最高位置則在於華陽太后領導的楚系勢力被除掉之後,那麼他便沒有制衡的力量。一方面他與贏氏貴族結成同盟,另一方面則是除掉羋姓一族以後,一家獨大。再加上,秦王子楚在政變的驚悸之下,時日不多,一命嗚呼!這樣一來,原先可以壓制相權的王權,因爲主少國疑,而漸漸失去持重。這個時候的呂不韋,已經完全將秦國的大權,操控在自己手中,不僅在嚴肅的宮廷中,就是在與羣臣交流時,已經常不自覺流露出得意忘形的市井之態。

這樣一來,不僅令嬴政感到不滿,也會使得周圍人看不過去,覺得呂不韋是小人得志,因而引起上上下下的不滿和猜疑。

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呂不韋在大權獨握之後,儘管大政方針都沒有什麼問題,也都是從國家利益出發,但是很多細節和管理方式上面,也都存在很多不合規矩的行爲,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正是這種粗心大意的舉動,給自己招來許多隱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