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未來5年,最確定的超級風口是什麼?

我的答案是:新能源汽車。

在國內市場,歐洲政策的雙輪驅動下,預計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將超500萬輛,全球超1500萬輛,對應約16%滲透率,相當於現在 4-5倍空間,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0%。

雖然整車廠蔚來,比亞迪,做電池的寧德時代,做隔膜的恩捷股份等今年以來都漲幅驚人。

但只要電動車這個賽道的風還在繼續吹,那麼就一定會浮現出新的王者來。

今天,我就給大家分享下我對孚能科技的幾點思考。一,軟包電池的潛在王者

電動車最大的成本項是電池,佔到了40%左右,在產業鏈中佔據核心地位。

大家熟知的寧德時代就是電池領域的絕對龍頭,國內市佔率超過了50%,在全球也是龍頭老大。

市值將近6000億,秒殺一衆電動車整車廠商。

這就是“賣鏟子”的好處,不管你特斯拉,蔚來,理想誰勝誰負,只要電動車這個大盤子是快速增長的,就一定要用電池,那就逃不開寧德時代的手掌。

據民生證券測算,到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將從現在的200GWh+達到約900GWh左右。

這個蛋糕如此之大,無論海外,還是國內的競爭對手都虎視眈眈。孚能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動力電池分爲圓柱電池、方形電池和軟包電池三種。

寧德時代做的主要是方形電池,是目前的主流。而孚能科技則選擇了軟包電池,在國內屬於比較邊緣的路線。

軟包電池之所以沒能成爲主流,是因爲雖然具有高安全性(不易爆炸)、高能量密度、長循環壽命等優勢,但由於外包裝較薄,爲防止刺穿需要在pack 環節加入金屬防護層,使得成組效率低、成本提升。

連特斯拉爲了降低成本,都開始改三元爲磷酸鐵鋰電池,更何況軟包呢?所以軟包在國內的滲透率只有8.8%。

不過歐美車廠對軟包電池卻情有獨鍾。目前,軟包電池在海外滲透率高達33%。

全球軟包動力電池企業LGC、SKI、AESC等已爲大衆、奧迪、日產、現代起亞、通用、雷諾等車企配置了多款主流車型,其中,日產Leaf車型使用軟包動力電池,該車型自2010年12月上市至2020年初,總銷量已經突破45萬輛,是全球首款總銷量突破40萬輛的純電動新能源汽車。

那麼,國內軟包電池的滲透率就沒有道理一直這麼低。

當然這個不能僅靠感性的猜測。

實際上,從數據來看,隨着技術進步,軟包電池的成組效率在提升,與方形電池的成本差距在縮小。這爲滲透率提升奠定了基礎。

孚能科技主營三元軟包動力電池的電芯、模組和電池包。

從2019年的數據來看,動力電池業務營收爲 23.14 億元,佔總營業收入的 94.45%;毛利爲 5.26 億元,佔總毛利的 91.35%。

在軟包動力電池領域,公司產品出貨量和裝機量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排名均爲全球第三,全國第一。

一旦軟包電池的滲透率提升,無疑會將孚能科技吹上風口。現在萬事俱備,只等風來了。二,抱上了戴姆勒的大腿

東風不是等來的,而是靠技術爭取來的。

目前,公司已成功配套北汽新能源、廣汽新能源、長城汽車、一汽、江鈴、國機智駿等多家車企。

最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1月獲得了戴姆勒的超級大單——2021-2027 年孚能將爲戴姆勒配套140GWh的動力電池!

另外,在科創板上市之際,戴姆勒斥資9億元人民幣入股孚能科技,獲得約3%股份,與孚能深入綁定。

這是什麼概念呢?

2019年孚能科技的出貨量是2.29GW,從21年開始平均每年給戴姆勒配套達到20GW,幾乎翻了10倍。

根據戴姆勒集團的長期電動化戰略目標與目前的交付進展,我們可以大概瞭解訂單釋放的節奏:

1)20年開始送樣;

2)21Q2正式SOP(具備量產條件)

3)22年出貨10+GWh

4)23年出貨20-30GWh。

5)2025 年左右,實現奔馳純電動汽車銷量佔到總銷量的 15-25%。

回顧寧德時代的發展歷程,除了重視研發,乘上政策東風之外,關鍵的一點也是抱大腿。

2011年底,寶馬與寧德的合作,使得寧德進入到了發展的快車道,從此一騎絕塵。

所以,抱緊戴姆勒的大腿,是未來孚能的重要看點。

簡單概括一下:未來1年,孚能科技市佔率提升關鍵看國內車型,尤其是廣汽Aion的銷量情況;而未來2年以及更遠的未來,關鍵奔馳電動車的放量。三,產能正在快速釋放

有了訂單,還需要足夠的產能纔能有效實現業績增長。

2018年公司增資64億元+2020年IPO募資34億元。手握百億資金,未來兩年將迎來產能擴充高峯。

孚能科技現有軟包動力產能 13GWh,其中贛州 5GWh 和鎮江8GWh,有效產能在 5GWh 左右。

2021年有效產能爲10-13GWh(鎮江一期5-6Gwh,二期1-2Gwh)。

從名義產能來看,孚能科技2022年名義產能可達到24GWh,相比2020年的8GWh翻了3倍。

光有產能不行,還得利用起來。

伴隨產能擴張,孚能2020年產能利用率相比2017-2019年明顯下滑了。

主要是由於上半年疫情和客戶結構調整導致的。2019年的第一客戶長城集團在20H1收入貢獻爲0,公司出貨下滑帶動產能利用率降低。

從2020Q3開始, 隨着下游客戶排產恢復、在廣汽份額的提升、以及兩輪車客戶的放量,公司產能利用率開始回升。

從5%上升到30%,當然,相比之前還是太低了。

問題來了:奔馳放量集中在2022-2030年,那2021-2022年增加的5-8GWh有效產能能得到有效利用嗎?

從Q3的情況來看,20年-21年孚能產能利用率的提升主要還是指望國內車企,如廣汽、長城、江鈴等。

1)根據調研,明年廣汽銷量指引從10-12萬輛調到15萬輛,電池模組需求量爲10-12.5GWh,公司在廣汽Aion V份額爲60%-65%。

2)公司2020 年 8 月 26 日公告獲得東風汽車的定點通知書,預計未來 7 年電池需求 5GWh。

3)2020 年 9 月 19 日,與江鈴集團、國機智駿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在 2025 年前將爲江鈴集團提供動力電池約6.75GWh,在 2023 年底前爲國機智駿提供動力電池約4.5GWh。

4)2020年10月28日,與華晨新日新能源簽訂定點協議,2020年底開始,5年大約4.5GWh。

如果不考慮未來其他增量,謹慎估計,2021年孚能的出貨量可能會在5-6GWh左右。產能利用率在50%左右。

雖然暫時仍偏低,但如果有新的訂單或者戴姆勒裝機量的超預期,也許會有更大提升。

……

分析了基本面,最後來談談孚能的股價表現。

客觀來說:孚能科技的走勢明顯不如寧德、恩捷股份等行業龍頭。近期,隨着板塊調整走勢更弱。

主要原因是:

1)市場擔憂軟包電池市場份額下滑。2020年前5月,中國軟包動力電池累計市場份額低至4.3%,而2018年市佔率還在13%以上。

2)市場擔憂三元正極材料漲價,且未來漲幅較大,影響公司成本;

3)相較寧德這種一線電池廠商,公司前三季度業績不盡如人意。相關數據顯示,在16家涉足鋰電池的上市公司中,今年第三季度有13家企業營收較去年同期出現增長,有10家企業淨利潤同步出現增長。而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5.58億元,同比下滑64.94%;歸母淨利潤受到政府補貼等因素影響爲-3.77億元,同比下降20.03倍。

不過,中長期看好孚能科技的理由在上文已經給出:

1)材料漲價是短中期影響,2021年後公司產能利用率的提升可降低固定成本;

2)隨着和下游車企的合作加速,孚能科技的市佔率可能提升;

3)隨着前兩項帶來的收入規模的增加與產能利用率的提升,業績可以看到拐點。

接下來,孚能科技的關鍵就是看是否能有更多訂單,把21年的業績撐過去,等到22年,可能就會是大放異彩的一年。

最後聲明:本人不持有孚能科技股票,非利益相關方。本文內容僅作爲公司基本面交流,並不構成買入建議。請大家酌情參考。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投資私募內刊,解讀最新消息,分析板塊投資邏輯,提示機會提醒風險,歡迎加入私募內刊圈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