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地飛歌·2020”晚會,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平臺,與廣大觀衆在“雲端”相約,“雲上民歌節”的話題在社交媒體上獲得了幾千萬的瀏覽量,值得我們一品再品,本期《民族文化》就讓我們回顧“大地飛歌·2020”的精彩內容。

視頻設計侯覺在採訪時介紹到,今年的主視覺設計選用了更加年輕歡快的風格。舞臺採用了三層的屏幕,分別爲主屏一道幕、二道幕和三道幕,加在一起的分辨率超過8K,保證了視覺的清晰度。

導演康莊說,今年的“雲上民歌節”注重的是傳播“雲上”的概念,結合時下年輕人更喜聞樂見的一些玩法,在全新的新媒體上做更廣泛的傳播。

來自東盟各國的表演者們與晚會實現“雲”互動,展現萬水千山不能阻隔的綿長友誼。“雲上民歌節”讓大地飛歌2020有了更多的表現形式。

本次晚會的現場不僅出現了彈幕牆,還與南寧標誌性地點設置的分會場進行“雲”合唱、“雲”共舞,詮釋天下民歌眷戀地、綠城處處都是歌的美好景象。

將經典民歌創新演繹,是每一年大地飛歌不斷探索的命題。老歌唱出新感覺,讓民歌文化在傳承中歷久彌新。土家族歌手陳涓,通過一人分唱男聲和女聲的形式,爲大家來呈現了一首土家族歌曲《六口茶》。

■■■■■

毛南族歌手蒙娃努索,和她的丈夫李大爲,以及毛南音韻藝術團共同帶來了《慶豐年》的表演,這首歌曲用到了一些毛南族比較有特色的樂器,例如祥鼓和蒲,並採用了毛南族的一些表現在音樂上的元素,包括毛南族的“肥套”中的唱段,展現出了毛南族獨具特色的原生態小合唱。

雲上民歌節的創意使得“大地飛歌·2020”驚喜不斷,在這個雲端化交流方式日益增加的今天,用音樂講述“後疫情時代”的故事,更讓人心生暖意。

越人合唱團在《陽光總在風雨後》這首歌中做了全新改編,其中一個元素是花腔女高音飄在天空中,象徵着對美好人間的祝福,以及在疫情之後對生活充滿希望和陽光的寓意。在副歌部分,所有團員共同做了一個手語——陽光總在風雨後,越人合唱團藝術總監藍壯青表示,手語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在視覺上會傳達出美好的寓意。

用人聲的和諧共鳴,找到情感的深層共振,這是合唱藝術的魅力所在。今年的合唱表演團體中,還有50個來自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銀杉校區的小百靈們,他們當中最小的只有一年級,最大的五年級。合唱團老師範昕昱表示,孩子們把心中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家鄉、祖國的情感,都在美好的歌聲當中演繹了出來。

“大地飛歌”以生機勃發的面貌展現在大家面前,折射出南寧,這個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的跨越式發展。綠水青山間迴盪着歲月的低吟淺唱,鳥語花香中傳遞着幸福的心聲。一座歌唱的城市,永遠不會衰老;一個歌唱的民族,永遠快樂年輕。

編輯:孫慧敏(實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