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的戰爭,往往都是爲了爭奪資源,以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繁衍,但如果有一種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類的戰爭應該說會大幅減少。爲了實現這個目的,同時也是爲了突破現實的能源困境,中國啓動了"人造太陽"項目,並取得成功。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4日的報道,中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當日在成都正式建成併成功放電。這顆"人造太陽"其實就是中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它的建成與開始放電,意味着中國"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之所以稱HL-2M是"人造太陽",是因爲其採用核聚變的方式,"將質量轉化爲超強能量",與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相同,因此又被稱爲"人造太陽"。

衆所周知,核裂變與核聚變都能產生巨大的能量,在軍事上,核裂變被用於製造原子彈,而核聚變則被用來製造威力更大的氫彈。然而,不管是原子彈還是氫彈,他們的核裂變與核聚變都是不受控制的,是能量的突然釋放,因此會造成毀滅性的後果,這種能量不受控,因此只能用來摧毀,而不能用在建設上。"人造太陽"項目,就是要將核聚變"可控化",使它在產生超強能量的同時受到控制,從而爲人類造福。

可以想象,核聚變既然能夠用來做氫彈,其產生的能量是何其巨大,要馴服這樣一股巨大的能量絕非易事。新華社就報道稱,要實現"可控核聚變"需要"超高溫"、"超高密度"等條件,而這些要求對於設備裝置的要求非常高,比如說,在進行可控核聚變的時候,託卡馬克裝置內部的等離子體的溫度就高達100000000℃(一億攝氏度)。很顯然任何材料都難以經受如此高溫,因此只能通過"超強磁場"來約束這些等離子體。

強磁場是自然界中沒有的一種"高能物理場",在強磁場中,很多物質會懸浮起來,是"看不見的手",這種非物質能量場,纔能有效約束溫度高達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使其儘可能地被限制在託卡馬克裝置內部,而不要與裝置內壁發生碰撞。托克馬克裝置的外形酷似"甜甜圈",是一種運用磁約束來實現可控核聚變的"環型容器",也是目前全球最被廣泛採用的"人造太陽"裝置。

除了需要提供超強磁場的託卡馬克裝置之外,熱核可控聚變實驗堆還需要某些非常重要的組件,比如承載託卡馬克裝置的重力支撐設備,它可不僅需要"堅固耐用"而已,還需要承載數萬噸的磁體重量、能夠承受強熱應力、強電磁力、瞬時載荷等複雜工況。而中國不僅攻克了"人造太陽"的重力支撐設備,而且還於今年9月份,將其運往法國,提供給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使用,中國也是該國際項目的重要參與者。

△ITER的託卡馬克裝置的"甜甜圈"7月纔開始組裝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一方面參與國際合作,另一方面捋起袖子單幹,可謂雙管齊下,兩不耽誤,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國單幹已經遠遠將國際同行甩在了後面。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19年12月下旬的報道,俄羅斯國立核子研究大學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副院長格里高利·吉洪米羅夫就曾經不看好中國的"人造太陽",他表示,儘管2020年中國的HL-2M反應堆的"某些參數會優於現有的參數","但不會有任何突破"。

吉洪米羅夫甚至認爲,中國"不可能"趕在國際合作的ITER項目之前,憑藉單幹,在2025年前建成可控核聚變核反應堆。然而,現實讓這位俄羅斯核物理專家頗爲尷尬,因爲中國在2020年12月4日不僅先於ITER建成了自己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人造太陽",而且還實現了首次放電。這說明,中國的"人造太陽"裝置已經頗爲成熟,而由法國主導,美俄日英等國參與的ITER項目,今年7月28日纔開始在聖保羅組裝。

ITER首席執行官巴納德·比格特指出,國際"人造太陽"項目,"有望在2025年獲得第一束等離子體"。由此可見,中國的"人造太陽"項目甩開國際同行5年之久,我們已經正式建成,並且成功放電,俄羅斯專家說中國在2025年前實現這一點是"不可能"的,但中國的確做到了。中國參與國際合作但又不依賴國際合作是對的,吸取了參與伽利略計劃的教訓,在關鍵核心技術上,西方是不會和中國分享的,還是要靠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