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酷似冬蟲夏草,藥食兼具,曾是宮廷貢物,如今成爲新興特蔬

我喜歡去農村趕集,有一回在集市裏看到一種白色的長得像蠶寶寶的小果子,肥肥胖胖的,還有一環環的螺絲圈,開始還以爲是人工製造出來仿冬蟲草騙人的玩意,攤主卻說這是地裏長出來的,像花生一樣長地下的,是一種野菜,名叫草石蠶,生熟都可以喫,最好是醃着喫,口感爽脆。

草石蠶,又稱螺絲菜、寶塔菜、甘露子、地蠶、石蠶等,爲脣形科水蘇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常生長在水邊或溼地。因其地下塊莖,形如蠶蛹或螺絲,因此又叫螺絲菜,又因屬於草本植物,所以人們大多叫它爲草石蠶。

長得像冬蟲夏草一樣的野菜。草石蠶的地下塊莖通體雪白,而且長得和冬蟲夏草極相似,早幾年,坊間僞稱是新鮮的冬蟲夏草而聲名大噪,價錢高昂,許多人受騙仍不知情,但經推廣之後,現已成爲新興蔬菜,經常被用來作爲菜餚被人們食用。

我們都知道,冬蟲夏草是我國傳統名貴中藥材,因其稀缺性和被“神藥”化,使其價格逐年漲高,隨之帶來的是濫採亂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貴,近年來,素有“軟黃金”之稱的冬蟲夏草在天價頻現的同時,正逐漸陷入毀滅性開發的惡性循環。

在盛產蟲草的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已出現水土流失、草場退化甚至沙化現象,不僅如此,一些人受經濟利益驅使放棄耕作,完全依靠挖蟲草爲生,一些孩子甚至丟棄學業,加入了“挖草大軍”。

與此相關的還有被無限放大的蟲草功效及魚龍混雜的市場,曾有新聞報道,一些不法商家在巨大經濟利益的誘惑之下,利用草石蠶來冒充冬蟲夏草,更有甚者將麪粉、玉米粉、石膏等加工,壓模成蟲草的樣子欺騙消費者,種種造假手段之高超,令人驚歎,就連蟲草獨有的腥味都可以模擬。

通過媒體報道推廣之後,使得人們更瞭解草石蠶,現被人們視爲野菜食用,草石蠶也屬於一種藥食同源的食物,其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具有利溼解毒、補虛健脾作用。《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其莖連珠狀如老蠶,既可爲菜爲藥,又可充果”。主要價值:和五臟,下氣,清神;泡酒喝,除風破血;煮食,治溪澗砂毒;焙乾喫,主治走注風,散血止痛。

草石蠶在我國食用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朝,關於草石蠶還有一個神話故事呢!傳說草石蠶被唐代人稱“唐僧肉”,盛唐時期,貞觀之治,四海昇平,都傳說高僧唐玄奘的肉喫一塊便可長生不老,因爲草石蠶長得像蠶,外形又像葫蘆,又吸收了天地之靈氣而長在自然間,出土後通體透明、光滑如玉、口感極佳,並且食用後有強身健體的功效,還能與西遊記裏的“人蔘果”相媲美,從此以後變成了珍品、是地方官員貢獻給宮廷的貢物,一直延續到清代,可謂是走上了草石蠶的巔峯。

故事雖然有些牽強,但作爲宮廷的貢物,足可見其非等閒之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