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陸航 實習記者 王清晨)12月5日,由陝西師範大學醫學與文明研究院主辦的“生物考古、醫藥文博與全球疾病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來自吉林大學、山東大學、鄭州大學、西北大學、山西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河南中醫藥大學等二十餘所高校,和中國科學院、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等多家科研機構及陝西曆史博物館、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等數家文化事業單位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和陝西師範大學師生代表,通過不同學科的深度融合,拓寬醫史研究的視角與領域,推動區域疾病史、全球疾病史、人類健康史以及公共衛生史的研究向縱深發展。

會議現場 陸航 攝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羅永輝,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副院長張全超,重慶中醫藥博物館館長劉光瑞,中國社會科學雜誌副編審舒建軍分別致辭後,圍繞生物考古、醫藥文博和全球疾病史等分屬不同學科而又相互關聯的議題,三十餘位不同學科背景的專家學者進行了主題發言:從透物見人、透骨見人分析考古遺存所見疾病的具體歷史語境,從醫藥類館藏來探索藝術與學術參稽互證、共同進行知識生產的可能路徑,從不同國家和地區疫病防控與應對進行全球視野的通觀考察。

會場一角 王清晨 攝

有學者提出,人文學科研究的客觀性中難以避免文化主體性因素,這就需要我們在研究的客觀性與具體環境中的主觀感受之間尋找平衡,從而實現認識的不斷深化和推進。無論是地下文物還是地上史籍,雖形態不同、性質各異,卻都承載着特定時期的文化基因和歷史記憶,需要我們去破譯和解讀。考古與文博在具體問題上側重歷時性的考察,全球視野則強調空間維度的跨文化觀照,兩者交織於醫藥疾病史研究。與會學者打破地區懸隔、院校藩籬以及學科分野等有形與無形的界限,通過二重甚至多重證據的發掘和參校運用,尋求相關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充分展示了不同學科在協作中各自具有的特色和優勢,以及不同學術背景的學者所彰顯出的學術個性和洞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