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市,從字面意義上看就與工商階級有關,意爲工商從業者們聯合起來,非正常終止市場交易。看起來與我們現代的“罷工”有些相似。其實,仔細品味一下還是有些不一樣的。

首先,這個“罷市”可以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比如某位受尊敬愛戴的人去世,人們很痛苦於是罷市幾天。《晉書羊祜傳》記載,“南州人徵市日聞祜喪,莫不號慟,罷市,巷哭者聲相接。”

其次,也可以形容一種場面,這和“萬人空巷”差不多。《武林舊事》記載了南宋理宗景定年間,周漢國公主和駙馬爺楊鎮遊覽杭州西湖的場面,“傾城縱觀,都人爲之罷市”,大家爲了看熱鬧,買賣都不做了。

第三,是表達抗議,這和今天的“罷工”一個意思。當工商從業者的利益受到損害時,他們也會聯合起來,用罷市的形式表達抗議。比如唐德宗時期,官府爲了平叛,於是向富商開刀,說是借錢充當軍費,平定之後再加上利息還上。但實際上和明搶無異,有些富商的家被洗劫一空,但還是不夠,於是朝廷又加稅,於是市民不得不團結起來自保,全城罷市,幾千人聚集起來,在路上攔住宰相盧杞進行“哭訴”,迫使朝廷降低了起徵的標準。

發生“罷市”,朝廷一般會怎麼處理?

一種是聽之任之。這是放在比較開明的朝代,比如唐宋時期,市民羣體比較活躍,他們常常用“罷市”這種方式來表達訴求,而且朝廷也沒有制定明確的法律來應對這種情況,所以一般任他們鬧鬧就算了。

但這個也有社會風險,喫瓜羣衆容易被陰謀分子利用。比如唐昭宗時期,朝廷很想發兵除掉盤踞在隴右的李茂貞,李茂貞爲了迫使朝廷罷兵,於是暗中糾集了幾百個社會閒散人員,鼓動人們罷市,不明情況的市民攔住了前去軍營閱兵的崔昭緯、鄭延昌兩位宰相乘坐的座駕,並採取亂投瓦石的過激行爲,打得兩位宰相倉皇逃到老百姓家躲起來,連堂印和朝服都丟失了。

另一種是無情的鎮壓。清代的《大清會典》就明確把“罷市”列入法禁條文,凡聚衆鬧事、罷市、罷考、毆打官員等行爲一律嚴懲。而且還把借“罷市”等行爲作爲要挾朝廷的行徑的,按雙倍處罰。可見,隨着社會管制的不斷升級,“罷市”含義已經縮小,逐漸等同於今天的“罷工”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