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箇舊市大數據雲計算中心,彷彿進入了一個未來科幻世界。穿過“時光隧道”的長廊,城市核心架構、城市運營管理、雲計算中心、5G等一個個智慧城市平臺紛至沓來,每天出行哪條路擁堵、多少人入學以及怎樣進行工業仿真、打造行業標識等等,在這裏都能找到答案,高效運轉的“城市雲腦”讓市民足不出戶就能安享便利。

箇舊市大數據雲計算中心

“箇舊市大數據雲計算中心是中科曙光落地雲南的雲計算中心,也是紅河州首個集信息、融合、創新爲一體的綜合新型基礎設施。現階段已投入實現CPU資源12864核、內存資源17152GB、存儲能力3500TB,已於今年5月份完工,正在搭建覆蓋箇舊主城、部分街道、鄉鎮和工業園區的城域骨幹網絡。簡單來說,有了‘雲腦’,箇舊將變得更聰明。”中科曙光紅河中心副主任董斌介紹。

時光隧道

智慧平臺

積極擁抱數字浪潮、向智慧城市大步邁進,僅僅是個舊市“十三五”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圍繞建設資源型城市轉型示範市目標,曾經滿目瘡痍的世界錫都在人們的期待中“再塑輝煌”,三次產業結構由6.2:54.1:39.7優化爲5.9:50.2:43.9,接續替代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升到65%以上。2016年至2019年連續4年進入全省縣域經濟10強縣,闖出了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箇舊模式”。

箇舊市大數據雲計算中心

大城崛起展新顏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大屯新區這幾年的發展成就,“高樓平地起”這句話最爲合適了。十幾年前,這裏還是荒蕪之地,如今放眼望去,一座座高樓平地而起,數不清的廠房或在建或已投產。從荒涼到繁華,見證了大屯新區在“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發展之路上的探索奮進。

大屯新區

在個屯路延長線建設工程現場,記者看到,一條寬40多米的筆直大道正在進行緊張的路面施工。“這條公路西接紅河大道,東接大屯海環湖西路,它的建成標誌着大屯新區主幹道路網基本形成。”大屯街道辦黨政辦副主任朱毓介紹,這條道路全長3095米,雙向四車道並預留了中央10米寬綠化帶。與此遙相呼應的還有建成通行的大屯海環湖西路、星河路、奧體路、環中海路,正在穩步推進的還有大屯新區中醫醫院、安置房、一期排污幹管等一大批配套項目,目前大屯至滇南綠洲往返公交已開通試運行,滇南綠洲片區市政管理有序開展……

個屯立交

隨着一個個項目落地建成、一片片綠化生機勃勃、一條條道路暢通無阻,一座產城融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區域協同融合發展之城正逐漸展露新顏。

大屯新區

在大屯新區,記者看到,落戶大屯的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紅河州實驗學校新校區已建成啓用,學生搬進了嶄新校園開啓新學期的學習生活。而矗立在星河路北側的中醫醫院建設項目,上部主體結構也已經全部封頂,完成外立面裝修。“大屯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變化是很明顯的,星河路已經修通,環湖西路周圍的環境非常好,讓我們飯後有了散步休閒的地方,我越來越喜歡這裏了。”感受到幸福感與歸屬感,居民龍金蘭高興地對記者說。

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紅河州實驗學校新校

“天上無飛鳥,風吹石頭跑。”久居於此的楊國慶這樣描繪以前的大屯。現在說起大屯,楊國慶笑容滿面:“旁邊有大屯海,有滇南綠洲,還有工廠好就業,有公交又有共享單車,出行方便,想去哪就去哪。這得感恩黨的好政策,讓我趕上了好生活。”

百舸爭流奮者先

揮舞的吊臂,飛濺的焊花,激戰的工人,轟鳴的機器……這是記者在箇舊城區看到的熱鬧場景,繁忙的施工現場匯成了城市建設最激越的華章。懷源芳圃地面工程、州財校片區人居環境提升、寶華公園改造項目等陸續完工,一個又一個的變化,記錄着“十三五”時期箇舊的精彩蝶變。

改變的又豈止於此。

北部選礦試驗示範工業園區

5年勵精圖治,雖艱難曲折,但衆志成城。箇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一道,極目國家視野,胸懷大局,迎接新挑戰、搶抓新機遇,實現新跨越,成就輝煌、令人矚目,變化巨大、讓人振奮。

時下,在箇舊的山川田野間,一條條大道四通八達,一幢幢新居掩映在青山綠水裏,一片片產業園點綴其中……伴隨着“決戰決勝全面小康”的嘹亮號角,箇舊市已經消除貧困,揮毫潑墨民生幸福新畫卷,兌現了“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的鏗鏘承諾:30個貧困村全部穩固脫貧出列,3668戶13933名貧困人口脫貧。

從前的貧困戶建起了新房

新潮湧動,穩中蓄力。今年以來,面對脫貧攻堅戰與疫情防控阻擊戰相互疊加的歷史大考,箇舊市前3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42.2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7%;幾年來累計引進省外到位資金133.55億元;中科曙光雲計算大數據中心、錦海電器年產150萬支電感器、現代種養一體化循環產業鏈配送中心等項目實現開工;以雲錫奧斯麥特爐爲代表的有色金屬冶煉技術和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20年上半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8.0%,高於全州1.7個百分點……

錫都箇舊(黃莉 攝)

察勢者智,順勢者贏,馭勢者獨步天下。今天的箇舊,正以高質量發展的亮眼答卷再次擦亮了世界錫都的城市名片。

記者:龔建國 楊會國 文/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