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2年開始籌備、2016年全部竣工的甘溝生態移民村(近景圖)

承包給陝西省果業公司的低產林地

甘溝村村支部書記曹世生同志(左一)

陽光訊(通訊員 張春聲 攝影 田高陽 王啓富 王建璽 劉志軍)2015年底,靖邊縣龍洲鎮甘溝村全村有貧困戶38戶、104人,是全縣建檔立卡的貧困村。2018年貧困戶減少到10戶25人,2019年全部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縣12%,達到17212元。從2015年至2019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遞增6.78%,甘溝村達到8.4%。

2012年甘溝生態移民村開始籌備、2016年全部竣工,每戶均爲上下兩層小洋樓獨院結構,分197平方米和176平方米兩種戶型各佔一半;道路暢通、光照充足,環境優美;每套住宅內水、電、天然氣齊全,並全部安裝地暖設施;住宅區內綠化面積佔37%;村委會辦公室、衛生室、文化健身廣場、小學、幼兒園、購物超市、污水處理站等配套齊全。新村住宅總建築面積50420平方米,人均46.42平方米,達到全國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的95%。

甘溝村村名的故事

很小的時候,老人們說在定靖南部山區有些地方,過路人進農戶討水喝,主人寧可給你一個蒸饃也捨不得給你一碗水,甘溝的確就是這樣的情況。

甘溝位於縣城張家畔鎮東南10千米處秦明古長城遺址上,距龍洲鎮以西12千米,海拔1496米,比張家畔灘高出173米。過去張家畔灘居民喫水井一般深15米~20米,而甘溝人要打200米深井取水,在當時顯然很不現實,所以這裏的人畜飲水千百年來只能依靠收積雨雪水發酵後的水窯窖。有據可考,這個村子原名叫乾溝,是個極度缺水的地方。改革開放前,靖邊縣屬於國家級貧困縣,當時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78元,甘溝只能達到全縣的50%。

但嚐盡乾澀、苦瘠的甘溝居民,對未來仍寄託着希望,果斷將“幹”字改爲“甘”字,希望苦盡甘來,於是甘溝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便出現在靖邊地圖之上。

2008年,甘溝人邁出了脫貧致富的第一步,開始打第一眼深400米的喫水井,到2010年全村便永遠結束了喫窖水的歷史。截至2020年,全村共有6眼人畜飲水井,265戶村民戶戶通自來水。另外,還打了10眼灌溉機井,在7000多畝總耕地上,破天荒擁有了1000畝水澆地。

勤勞致富的故事

誰也想不到的是乾旱少雨的甘溝,卻蘊藏着兩樣得天獨厚的新能源——充足的陽光和28平方公里的廣袤平緩土地資源,這是發展光伏產業最基本物質條件,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2014年陝西省華能電力公司靖邊分公司瞅準了這塊風水寶地,準備租用一部分土地用於光伏發電。以曹世生同志爲支部書記的村支部委員會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經土地整合,將2500畝稀疏劣質林地以每畝每年500元價格租給華能電力公司25年,這部分林地除村集體1000畝以外,其餘部分村民戶戶均有份額。2016年華能電力公司將租期內租金全部兌現,村集體和村民得到3125萬元人民幣。村裏還把光伏發電項目延伸到9個村小組內,讓綠色環保光伏產業服務於現代生態農業,村民人人都能從中受益,邁出了致富的第一步。

對於有1086人的村子,這筆資金無疑是雪中送炭,絕大多數農戶都可以分到20萬元左右資金。勤勞有頭腦的農民用這筆資金髮展家庭農場(含家庭牧場和家庭林場)。農戶薛秀明,4口之家,妻子和兩個孩子俱有眼疾,承包地只16畝,過去辛勞一年剛夠填飽肚子。現在他購置了幾件小型農機具,轉包別人流轉土地200畝,今年200畝蕎麥喜獲豐收,總產1.7萬千克。經過培訓獲得職業農民職稱的家庭農場主喬鳳強;夫妻二人經營自己的承包地160畝,由於採用旱地玉米寬窄行集雨溝栽培新技術,今年在春夏嚴重乾旱情況下畝產仍達500千克,是全村玉米單產最高戶。他的80畝玉米全部連棒子青貯,這是他20頭西門塔爾肉牛和160只白絨山羊過冬全部高質量飼草,再只需購置一部分精飼料就行了。他的6口之家(3個孩子和老母親)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6000元,是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66倍。

還有一個職業農民興辦家庭林場的故事:50歲的王懷忠夫妻2人將自己的低產林地進行改造,栽種優質新品種老馬仙桃30畝,正常年景畝產3000斤,今年春季雖遭嚴重霜凍,仍得總銷售4萬元的收成。除此他還種植大棚葡萄0.8畝,畝產可達3000斤,每斤進棚採摘25元。他高興地說,他正準備利用稀疏林地改造後試種花椒,如能成功,低產林地改造又可創出一條新路來。

甘溝村人找辦法、試新路,勤勞致富,一步步走上了幸福之路。

脫貧攻堅帶頭人的故事

甘溝村鉅變的故事,離不開脫貧攻堅帶頭人。村民們異口同聲地說,這幾年以曹世生同志爲支部書記的村委會和縣上派的3名優秀幹部組成的扶貧駐村工作隊,他們爲脫貧把心操碎了,把鞋底跑爛了,把事做紮實了。

村委會和扶貧幹部爲了尋找低產林改造創新路子,還將整合後的500畝低產林地承包給陝西省果業公司栽培山地有機蘋果。並實施完成了果園水、電、路相應配套設施工程,租期25年,每年交村集體20萬元。爲了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村委還在移民新村旁引進婚紗攝影樓和文化產業園區,前來龍洲丹霞地貌的遊客,可在甘溝秦明古長城遺址上觀光;可入園採摘優質草莓、櫻桃等水果;亦可品嚐靖邊特色美食,目前全村近40%的農戶放心經營二三產業。

甘溝村人在這片熱土上,辛勤播下智慧的種子,收穫着果實和希望,更多更好的美麗村莊的故事還在繼續等着他們去書寫。

作者簡介:

張春聲,男,漢族,陝西米脂人。1943年12月12日生,1963年7月參加工作,1978年4月入黨,第一學歷中師,在職大專學歷,農業經濟師。

1989年至2004年先後任靖邊縣老區辦主任,1996年起任老區辦黨支部書記;

2004年5月退休;

1991年被省扶貧領導小組(省長任組長)授予扶貧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2011年被中共榆林市委授予“建黨90週年優秀共產黨員”光榮稱號;

2015年分別被靖邊縣和榆林市老幹局授予“五好老幹部”榮譽稱號;

2019年被陝西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授予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1996年退居二線後至今撰寫了三十多篇20多萬字的“三農”問題調研報告,其中22篇被收錄進《靖邊文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