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秦賦》學點啥第2期

《大秦賦》中平原君在燕趙兩國交戰之際滯留咸陽城,他被領導趙孝成王委以重任,希望他可以跟秦國達成某種盟約,防止燕秦兩國串聯,進而要趙國的命。

此刻的趙孝成王是很不自信自己的軍隊可以快速擊潰燕軍,他把趙國的存亡放在平原君的身上,他希望平原君在恰當的時候可以談出好條件,保全趙國血脈。不過作爲一國之君,這種“賣國”的行爲他不能明說。

平原君看出了領導的心思,他也願意爲領導背這個鍋,所以選擇接受任務。平原君在咸陽的行動中,竭盡全力結交秦國各路勢力,爲趙國跟秦國可能的盟約尋找“羣衆基礎”。

而《大秦賦》中,平原君是和呂不韋一行人搭上線。但讓平原君萬萬沒有想到,正是這條線讓他丟小命,把他的尊嚴羞辱的一文不值。

戰場的局勢瞬息萬變,平原君在咸陽賣命的權衡利弊,爭取趙國能得到的最優條件,趙國這邊則出現大轉機。

原本處於被動防禦姿態的趙軍,在廉頗、樂乘2位主將的運籌帷幄之下,以少勝多擊潰來犯燕軍,數十萬燕軍被趙國鐵騎一舉殲滅,數位燕軍主將束手就擒。

趙國打出了自己的威武,趙王發自內心的興奮,他感嘆自己再也不用看秦國的臉色,於是連忙下令將“趙軍大勝”的消息傳達給咸陽的平原君,讓他速速回歸,盟約之事取消。

但可惜速度慢一步,秦朝的斥候也拿到燕趙2國大戰的第一手資料,並得出趙軍大勝的結論,趙國、秦國結盟的基礎徹底瓦解。

秦國不想把自己已經喫下的肉給吐出來,看着上門待宰的“趙國”,放走的話是天理不容。於是就有秦國軍士出手封鎖整個咸陽城,除老秦人以外,完全不讓其進入,將趙國傳信使者擋在路上。

與此同時,跟平原君有直接交際的呂不韋一行人,被作爲“加快種子”誘導平原君代表趙國犯下“錯”。在跟平原君的交流中,他們要威脅他,只要趙國不割地給秦國,秦國會火上澆油的出兵夾擊趙國,那時趙地就任由大秦自取。除此之外還強調燕國使臣就在咸陽,趙國是死、是活全在他一人身上,把平原君的高帽子戴得高高的。

對於“趙國大勝”這件事,秦國朝臣上下是認真的,是全力以赴的。

但是趙王這邊顯然是低估這件事的重要性,也沒有研判到秦國會有什麼舉動,僅僅只有趙王在朝堂上一句“傳遞消息”,整個消息依照普通程序送出,沒有一點點特殊的攻堅,最後也就理所當然的被秦國咸陽守衛攔住。

平原君此時雖左等右等戰況,但消息永遠不會來了,來的只有秦國越來越咄咄逼人的口氣,以及整個咸陽城嚴防死守,給平原君秦軍馬上要作戰的壓抑感。

最終平原君沒能撐住,他在苦等數日無望後,決定履行最底線的責任——保全趙國血脈,答應秦國讓趙國割地的要求。那一刻、那一秒,平原君還是堅定認爲自己是爲趙國做件天大的好事。

但當平原君的步子踏出咸陽城,上述一切都化爲烏有,趙王得知平原君簽訂條約割地——怒不可遏,當着滿朝文武的面痛批平原君“賣國”。

此時的趙王肯定也是知道平原君沒有得到消息,才導致後面的結局,他也是盡力,畢竟消息傳送員喫閉門羹之後,趙王是會有反饋的,不過趙王沒有及時做好突圍,被秦國反將軍。

但是如此大的賣國行爲,趙王作爲一國之君不能背,背了就是終身的恥辱,他難以對朝臣、對百姓交代,此後也就無法服衆。趙王此刻需要背鍋俠,而平原君就是他欽定的,正因如此他纔會當着所有大臣問責。

一般這種背鍋,氣氛一過啥事都會沒有,趙王會有補償,但平原君當時不知喫了什麼藥——當場狡辯,並把自己在咸陽沒有收到任何戰報的消息捅出來,試圖讓所有人都知道“錯不在他”。

而這對正想找臺階下的趙王來說可謂是當頭一棒,感嘆這個平原君怎麼不聽話了,還要“咬”自己。趙王最終說出一句斬釘截鐵的話:“我要罷相”。

平原君聽聞之後當場氣死,此刻他已經意識到,趙王決定犧牲他,這個決定不可逆轉,平原君自己辛苦多年的政治經營全毀掉。

當領導需要您背鍋的時候,不識時務的要反駁,還是當着所有利益者的面,簡直就是在送死,爲守住自己的面子,保住自己的威信,領導是真的會罪加一等。

以後大家在上班時,公開會議遇到指責切勿狡辯,切記有背鍋時,找到當事人私下聊聊,進而相互諒解。互相保全、互相成長,才能和諧的生活在一個場景中。

若您喜歡我的文章,一定要點贊、加推、轉發三連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