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松材線蟲病是由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蟲傳播、能夠造成松樹枯死的林業疫病,傳播擴散快、防治難度大。一旦被侵染,松林如同遭遇“不冒煙的森林火災”,不出三五年即整片毀滅。

自2001年在廈門首次記錄到松材線蟲病疫情以來,福建多管齊下,全面築牢森林生態安全防線。多年實踐表明,以“清理松枯死木+松墨天牛綜合防治”爲主的技術措施,輔以專業隊3至5年除治工程績效承包、除治工程監理,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案。

面對依然嚴峻的形勢,福建正謀劃開展全省松林改造提升,通過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降低馬尾松純林染病風險,以求標本兼治。

懸掛松材線蟲誘捕器。 劉建波 攝

“不冒煙的森林火災”

位於武夷山國家公園中心區域的桐木村、坳頭村,是正山小種的原產地。但今年,茶農鄭永明已停產這一拳頭產品。

“正山小種最大賣點在於‘松茗香、桂圓湯’。這一獨特風味源自百年傳承的燻焙工藝——在竈膛中燒松柴明火,使茶坯持續吸附松香。”春園盛雲霧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永明說,隨着松材線蟲病大範圍蔓延,外地調運松材存在交叉感染風險。武夷山市決定,全面禁止松科植物及其製品進入國家公園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鄭永明是最早的響應者。

去年茶季結束後,他便就地銷燬約7噸松材庫存,並決定在找到替代方案前,暫停正山小種生產。爲延續正山小種的古早風味,當地正與福建農林大學等團隊開展聯合攻關,開發燃料棒、加煙棒等替代產品,以期實現松材燻蒸同樣的效果。

松材線蟲病的病原松材線蟲,肉眼不可察,一旦侵入松樹便大量繁殖,迅速遍及植株,引發樹體失水、樹脂分泌減少直至停止。染病松樹枝葉失綠變黃變紅,最快40天后便枯萎死亡。

在福建,松材線蟲的重要寄主是松墨天牛。天牛成蟲在松樹上取食、產卵時,線蟲經由傷口進入樹體。待來年春天天牛化蛹而出,海量松材線蟲便附着其中並在林間擴散。

1982年,我國首次出現松材線蟲病疫情,據分析與進口松木包裝製品有關。福建則於2001年在廈門園林植物園首次發現松材線蟲病。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有52個縣(市、區)261個鄉(鎮)公佈發生過疫情,累計發生面積58萬多畝。

松材線蟲病的主要侵染對象是馬尾松、黑松、溼地松等松科植物。馬尾松正是福建造林綠化的先鋒樹種,防治任務艱鉅。

以長汀縣爲例,經過多年治理,全縣水土流失率已從1985年的31.5%降低至目前的7.8%。但爲數衆多的馬尾松純林,潛藏隱患。

“由於水土流失區立地條件差,在早期治理採取的‘喬灌草結合、封管造並舉’綜合措施中,馬尾松是當之無愧的先鋒樹種。”長汀縣水保局監督站高級農藝師曾金華說,目前全縣松林面積190多萬畝,佔全縣森林面積約51%,特別是已治理的109多萬畝水土流失地中,87%爲馬尾松中幼林。

曾金華說,長汀是全省19個省際邊界縣之一和12個省際邊界非疫區縣之一。目前,毗鄰長汀的贛州市18個縣(市、區)中有17個疫區,三明市11個縣(市、區)中有6個疫區,“已形成半包圍之勢”。

福建省林業局下派專家服務小組深入基層指導開展松材線蟲病除治。 黃海 攝

多管齊下築牢防線

“不冒煙的火災”一觸即發,防治刻不容緩。

由於普通噴藥技術難以抵達樹體內部,因此,松材線蟲病最主要的防治策略是切斷傳播媒介。清理松枯死木與防治松墨天牛,是其中的核心手段。

“對於新發生疫情的小面積松林,採取皆伐方式徹底拔除,而對於短期內難以徹底替換樹種的地方,則要及時伐除松枯死木、取樣送檢,並就地除害。”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局防治科負責人王玲萍說,松墨天牛成蟲的羽化期出現在三四月份,秋季出現的松枯死木,必須在來年3月底前全部清理完畢;4至8月出現的松枯死木,則應1到2個月集中清理一次。

採伐的松枯死木和直徑1釐米以上的枝丫,應在林中空地燒燬,或者就近加成粒徑不超過1釐米的粉碎物、厚度不超過6釐米的單板,以確保松墨天牛無法成活。同時,伐樁高度不能超過5釐米,並噴施藥物,裹以塑料薄膜。

對於傳播媒介松墨天牛,福建採取以菌治蟲、以蟲治蟲、以鳥治蟲、掛設誘捕器等綜合措施,減少其林間種羣密度。其中,在林間釋放管氏腫腿蜂、花絨寄甲等天敵,是生物防治松墨天牛的經典做法。

不僅要切斷自然傳播途徑,還要切斷人爲傳播途徑。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局一級主任科員李人一說,對已確診有松材線蟲病的松林,嚴禁未經除害的疫木外運。

松材線蟲病防治主要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社會防治組織承接方式。

松材線蟲病除治現場 黃海 攝

“每年秋季普查後製定年度防治方案,報批通過後納入地方政府財政預算,再開展項目招投標。”王玲萍說,松材線蟲病防治的最佳時期是10月至翌年3月底,此時松墨天牛尚未羽化出木活動。

福建借鑑工程項目管理做法,在全國率先實行3至5年除治工程績效承包與除治工程監理模式。

霞浦縣松材線蟲病疫情擴散蔓延勢頭明顯,去年松枯死木數量和疫情面積均居全省首位。今年,當地轉換思路, 在三沙鎮試水績效承包試點工作,將項目防治週期從1年延長至3年。

根據承包合同,在2020年至2022年3年承包期內,承包方必須確保松枯死木監測率、清理率、除害處理率、除害合格率均達到100%;2021年度松枯死木數量較上年度下降50%,2022年度再下降40%,至2022年秋季普查時,三沙鎮松枯死木數量應少於3000株。除治質量與工程款發放掛鉤。同時,當地聘請第三方監理公司,負責除治工程量覈定、質量的評估工作。

對松枯死木就地就近除害。 劉建波 攝

松林改造標本兼治

近年來,福建全力推進松材線蟲病防治保衛戰、攻堅戰,戰果顯著。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今年最近兩次公告顯示,福建成功撤銷1個松材線蟲病疫區,沒有增加新的疫區,目前松材線蟲病疫區數量減少至41個,疫情面積減少至9.4萬畝,遠低於周邊省份的百萬畝規模,實現疫區數量、疫情面積“雙下降”。

然而,福建松林面積大、佔比高,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從治標爲主轉向標本兼治,是福建提出的松材線蟲病防控新思路。

能否爲松樹打預防針呢?新型打孔注藥技術,相當於松材線蟲病疫苗。

健康樹體注射專用藥劑後,能在多年內形成免疫力,抵禦松材線蟲侵擾。目前,該技術已在武夷山、福州鼓山等地小範圍試行,效果不俗。但王玲萍介紹,全面推廣難度較大。一方面,成本高昂,單株注射成本少說幾十元;另一方面,該藥劑僅對健康松樹才奏效,但松樹感染松材線蟲病後,存在“潛伏期”,在一段時間內並無異樣,難以直接判斷是否染病。

更加可持續的方式是林分結構改造,優化林分質量。這套技術目前僅適用於需要特別保護的古樹、大樹。

去年底,省林業局批覆同意長汀縣開展水土流失區馬尾松林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撫育改造試點工作方案。

在林分結構改造中,長汀借鑑中醫“治未病”理論,通過“帶狀皆伐+套種+撒播草籽”“強度擇伐+套種”“撫育間伐+套種+播種草籽”“割灌除草(劈草)+修枝+人工促進天然闊葉幼樹生長”等“強身固本”技術措施,改馬尾松純林爲松闊混交林,增加生物多樣性,維護和恢復地力,增強原生樹種馬尾松的抗松材線蟲能力,以拯救松林、鞏固來之不易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當前,省林業局組織編制了《全省松林改造提升行動方案》,並向社會各方吸收意見。

“在按常規抓好松材線蟲病除治的同時,計劃通過對未發生疫情馬尾松林分小班進行改造、更換樹種造林或套種混交,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維護生態安全,降低馬尾松純林染病風險。”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說,松林改造提升將遵循“可操作、能治本、見實效”原則,突出重點,按照輕重緩急,分區分級分年度實施,並在政策資金、苗木供應、技術指導等方面給予支持保障,同時確保森林覆蓋率不下降、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劉建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