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强将手下无弱兵”……严厉的管教会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但太过严厉的爱,却也常常是对孩子一种伤害。

最近,浙江一个9岁的小男孩被父亲独自丢在火车站,茫然无措的小孩子徘徊在火车站内,很是可怜。车站民警很是奇怪,把小男孩带回警务室,多次询问才知道,这是孩子父亲故意的行为。

原来小男孩平时性格内向,不太喜欢和别人交流。加上在学校的时候,时不时也配合老师的管理教育,男孩父亲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就想出了把孩子独自“丢”在火车站,让他自己想办法回家的主意。

借此机会,想要一方面惩罚一下孩子,另一方面也锻炼一下他的胆量。希望小男孩能够大胆地面对人群,能够有所改变。

美国作家丽莎·舒格曼在她的《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一书中指出:“有的孩子很难与他人友好相处,要学着适应充满陌生人的新环境,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当孩子离开父母,置身于一大群陌生的同龄人中,他内心的恐惧感是可以想象的。父母期待孩子做到良好的自我控制,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尤其是父母都还在身边。

但请相信,孩子们最终也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学会与他人很好地相处,而在这之前,我们只需要不断强化正确的行为,纠正错误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们最终都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放松,不要过分焦虑

孩子性格内向,不擅长和同学交往,作为父母,首先就应该放轻松,不要过分的焦虑。因为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这样的时刻,他们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学习,一点一点地面对。

这个时候,如果期待他们能够像成年人一样轻松自如地面对或者行为得体,那是很不切实际的想法。

每一种行为的习得都需要是一个过程,是向家长、老师,以及周遭环境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有的人甚至需要一生的世界。

民国才女张爱玲,8岁便写了长篇小说,名噪一时。但她却是一个典型的性格内向者、社交恐惧症“患者”。她甚至一度无法自己去裁缝店试穿衣服,无法和别人很好的相处。她的母亲用了2年的时间去改造她,希望她能够走出自己的世界,去和别人很好的相处,但结果却失败了。

可是,当她一个人的时候,却能够很好地享受生活,很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在她的自嘲文章《我的天才梦》里说到:“在现实生活中,我等同于一个废物。

可是,就是这样的“废物”却仍然能够懂得生活的乐趣:

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 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不断强化正确的行为

孩子的学习是为了获得如何辨别是非对错,父母只需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正确的行为,纠正错误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们最终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并不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只是孩子某一个阶段表现出来的特殊行为。如果家长能够及时地给孩子帮助,相信孩子能够很快地走出这个阶段。

1、不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动不动就说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交际,长期以往,孩子就会在心里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更不愿意去和别人交往了。

2、父母的榜样

都说孩子是父母最好的名片,想要孩子性格开朗,作为父母就应该给孩子做好榜样,也做一个性格开朗,善于交际的人。

3、给孩子足够的爱

自信的孩子更善于表现自己,也更愿意和别人成为泡影。性格内向的孩子很多时候还是缺乏足够的自信。

作为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才能让他们充分地享受到父母的爱,拥有面对生活的自信,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也才能去爱这个世界。

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滋养任何人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和这个世界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的人际关系,是可以滋养任何人的。

作为父母,给孩子足够的好和勇气,让他能够自信地面对这个世界,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成长,去面对,相信时间会给我们最好的答案。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是作为保护者的形象出现,而不是伤害者。宽严有度的爱,才是父母给孩子最适合、最好的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