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沒有永遠的朋友嗎,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就像關羽與張遼,如果不是各爲其主,一定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因爲意氣相投,勇力相若,智謀相當,是無話不談的朋友。可是因爲戰爭,又各爲其主,友情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劉關張桃園結義,也是爲了共同的利益,因爲有了共同利益的驅使,才能將三人聯合成一個整體,難捨難分。

而張遼與劉備非親非故。張遼隨呂布征戰被俘之時,劉備不勸曹操殺死張遼,反勸曹操留用之,原因何在?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寫,張遼與曹操曾有一番對話,張遼出言頂撞曹操,曹操大怒欲殺之,這個時候喜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只見劉備扳住曹操的手腕,關羽跪在跟前,劉備開口說道:此等赤心之人,正當留用。關羽也說道:某素知文遠(張遼表字)乃忠義之士,願以性命保之。

於是曹操乘機道:吾亦知文遠忠義,故戲之耳。

從曹操此話分析,可以判斷出來,曹操一直欣賞張遼,不想殺他,只是想留用之,但爲什麼剛纔又怒氣衝衝得要殺張遼呢?那是因爲曹操作爲領袖,面子上過不去。而劉備趁機勸降,乃是找了一個臺階給曹操下,不至於使場面變得尷尬。

經曹哥論史這樣一點撥,相信讀者們纔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所以說,劉備勸降張遼,是正中曹操的下懷,等於投其所好,即便劉備勸殺張遼,曹操也是不會殺張遼的,而且還會使後來的張遼遷怒於劉備,留下隱患。

劉備可不是這樣的傻子。察言觀色乃是劉備這一類梟雄的本分工作。

其次,即便劉備不爲張遼求情,關羽也會爲張遼求情,劉備如果勸殺張遼,那麼關羽面上就不好看了。

第三,此時的張遼未逢明主,名氣有限,對劉備尚不構成任何威脅,如果此時的張遼是以後威震逍遙津時候的張遼,劉備是勸殺還是勸降呢?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那麼您怎麼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