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末,歐洲局勢波詭雲譎。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英、法兩國與蘇聯矛盾激化,在東歐問題上又與德國發生衝突;而納粹德國更是仇視蘇維埃政權,直接威脅蘇聯的國防安全。於是,崛起的納粹德國、紅色帝國蘇聯與英法這兩個老牌帝國之間,暗地裏展開了一番博弈與鬥爭。

這三股政治力量在歐洲舉足輕重,任何兩方的結合,都會直接改變世界政治格局。可誰也沒想到,蘇聯會與納粹德國簽下一紙密約,即《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這一招劍走偏鋒,實在出乎英法兩國的意料,也讓他們“禍水東引”的企圖徹底泡湯。不過話說回來,斯大林會這麼做,也是出於無奈!

01一、英法實行“綏靖政策”,斯大林警惕“禍水東引”

希特勒、墨索里尼上臺後,侵略與擴張的野心極度膨脹,面對蘇聯倡導的集體安全政策,英法兩國不僅沒有回應,反而冷眼旁觀。西班牙內戰期間,納粹德國與意大利公然武裝介入,英法兩國卻以“不干涉”爲由袖手旁觀,反而指責蘇聯爲西班牙政府提供武器與貸款。

1936年3月,納粹德國重新佔領萊茵非軍事區,公然違法《凡爾賽和約》與《洛迦諾公約》,企圖吞併奧地利。各位請注意,德奧合併是《條約》白紙黑字明確禁止的,但英國爲了全面解決與德國的矛盾,早已將奧地利作爲談判籌碼。英國政府甚至直言:“奧地利問題如果能按照德國的心願解決,我們不會做出軍事幹涉的決定。”果不其然,1938年3月15日,德國吞併奧地利,隨後英法兩國承認德奧合併。(下圖:德軍進入萊茵區)

英法兩國的“綏靖政策”,讓斯大林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感,而1938年的慕尼黑陰謀,英法兩國出賣捷克斯洛伐克,更讓斯大林徹底失望。英法兩國爲什麼這樣做,斯大林思來想去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以此爲代價“禍水東引”,讓德國對蘇聯開戰。(下圖:慕尼黑協議簽訂現場)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分析了英法實行“綏靖政策”的動機,他認爲英法是想讓蘇德兩國“鷸蚌相爭”,等他們筋疲力盡之時,再以充沛的力量站出來,迫使蘇德接受自己提出的條件,坐收漁翁之利。既然英法“不仁”,那就休怪我蘇聯“不義”,於是便有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正如英國曆史學家艾薩克所說的那樣,是英法兩國迫使“蘇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02二、蘇英法談判失敗,英德祕密談判引蘇聯猜忌

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國吞併,蘇聯西部邊境面臨納粹直接威脅。斯大林爲了解決安全危機,迫切希望組建一支反法西斯陣線,制止戰爭或者避免捲入戰爭。

1939年3月18日,羅馬尼亞收到德國最後通牒,國家危在旦夕。斯大林建議立刻召開會議,商討阻止德國進一步侵略的方案。丘吉爾對此回應,“如果我們拒絕蘇聯的合作,將是最大的愚蠢”。可惜,當時英國政府掌權的是張伯倫,他以“時機未成熟”爲名拒絕了蘇聯的建議。

1939年5月,英、法迫於壓力開始與蘇聯談判,主要討論三方義務、安全保障、間接侵略這三個問題。不過,英法兩國並沒有十足的誠意,只是想利用與蘇聯談判向德國施壓,促使德國讓步。最終,蘇英法三方因利益差距過大,談判陷入僵局。

1939年7月9日,蘇聯爲了打破政治談判僵局,提議立即展開軍事談判,不要繼續在政治談判上浪費時間。這一次,英法兩國接受了蘇聯的建議,可態度仍然很消極。蘇聯派出的談判代表團,以伏羅希洛夫元帥爲首,具有簽約全權,可謂誠意滿滿。英國代表團團長卻只是一位退役上將,說話還不算數,法國的領頭羊也只是個兵團司令。

在軍事談判的細則上,蘇聯拿出了具體的軍事方案,以及不同情況下的三國相互援助方案,同時提出提供援助時可以獲得從波蘭、羅馬尼亞的過境權。然而,英法兩國的談判代表無權確定援助計劃,波蘭更是堅決不允許蘇聯過境,最終導致談判失敗。

在英法蘇談判期間,英國也沒閒着,與納粹德國進行了長達4個月的祕密談判。雖然英德談判最終也以破裂收場,可此舉引發了斯大林的猜忌,讓蘇聯方面對英國更加不信任。

03三、聯賊防賊,爭取備戰時間,避免兩線作戰

1939年8月,歐洲局勢異常緊張,希特勒已經決定入侵波蘭,斯大林意識到戰爭已無法避免,他要做的就是爭取備戰時間,避免過早的捲入戰爭。在英德展開祕密談判的情況下,斯大林更擔心英法德三國提前和解,那麼蘇聯將獨自面對德國的入侵。另一方面,日軍在遠東挑起“諾門坎事件”,而日德兩國又是同盟,蘇聯有背腹受敵、兩線作戰的危險。

所以,斯大林決定“聯賊防賊”,當希特勒伸出“橄欖枝”,要求與蘇聯簽約時,斯大林不僅同意了,而且催促外交部加快與德國的談判步伐,至少要趕在英國之前與德國簽約。

所以我認爲,斯大林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實際上是西方“綏靖政策”的產物,也是當時形勢下的無奈之舉。不過有一說一,斯大林與希特勒簽約也是有私心的,他希望在歐洲建立一道“東方防線”,獲得在波羅的海以及比東南歐地區的優勢地位,這一點體現在條約的祕密附屬議定書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