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联合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举办“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消费”研讨会,邀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消费者协会、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东城区市场监管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有关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的食品安全消费与消费信心重建等问题。详细介绍了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变化以及期望等。

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就如何做好后疫情时代的食品安全监管、复工复产工作以及如何帮助消费者调整消费心态和重建消费信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参会企业就如何做好复工复产工作、提高食品消费安全保障以及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此外,会上还发布了《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消费调查报告》,安利、李锦记等17家食品生产或经销企业联合发起了食品安全倡议。

以下为部分嘉宾发言内容整理: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栗元广:

建议从五个方面保障食品消费安全

疫情对人们生活消费带来的冲击并未完全调整和恢复,需要继续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打造安全消费场景、创新便利消费方式,满足新兴消费需求;需要继续通过强化诚信营销理念、自觉善待消费诉求,改善居民消费体验,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对食品安全提五点建议:一是深刻认识食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二是压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三是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四是加强开展食品科普和辟谣宣传工作,五是共同营造放心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监司副司长张道阳:

包容审慎不是肆意妄为的保护伞

面对各种新经济业态,我们确实应该坚持包容审慎的态度,但包容审慎不是肆意妄为的保护伞。包容审慎至少有两个底线:一个是包容审慎不能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个是包容审慎不能扰乱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现在国家研究鼓励企业内部人制度,因为只有内部人才知道潜规则,才能更好地把害群之马清除出去。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谁在食品质量安全上出问题,不单单是自己的企业会蒙受巨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会损害整个市场的利益,会损害中国制造在市场上的声誉、在国际上的声誉。食品安全的主体是企业,政府的决策是必须守住底线。谁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我们就不会让谁舒服!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杨晓军:

凝聚各界力量提升食品消费信心

后疫情时代,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越发迫切,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要压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有关食品企业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要求,确保生产经营过程合法合规。积极引入先进食品生产技术和检测方法,提高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格食品出厂检测及认证工作,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依法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确保记录真实完整,确保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此外,还应明确主要负责人责任,严格要求主要负责人依据有关政策,规范企业员工行为。也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进一步凝聚各界力量,强化食品安全意识,提升食品消费信心,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为全面复产复工和经济增长做出应有贡献。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市场安全监督管理处副处长李洋:

食品安全监管永远在路上

食品安全管理事业永远在路上。从1995年国内第一部把食品安全卫生作为专项的法律法规出台,到2009年出台食品安全法,2015年、2018年陆续对食品安全法做一系列修整,立法上对食品安全的侧重从操作环节的卫生到食品所含的物质是否超标,是否对人体所产生远近期的危害不断变化,今后则将会更侧重于食品安全健康以及膳食营养的搭配。食品安全的及格线只是60分,怎么让公众吃的更健康,搭配更营养合理,是以后应共同努力的方向。在食品安全监管上,要秉承着落实政府责任,加强部门联动,推动行业自律,增强社会监督的理念。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食品安全格局,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总队三支队队长王琰:

坚守食品安全底线

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企业恢复生产经营活动,希望把疫情的损失降到最低的想法可以理解。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食品企业应牢牢守住初心,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坚守食品安全的底线,安全的组织生产,老实本分的经营。此外当企业有创新做法、想法时,要及时跟监管部门和执法部门沟通,获得认可,以免踩到监管高压线。在后疫情时代,企业应牢记初心,与政府共同努力守好食品安全,让消费者能够买得放心,吃的安心。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教授孙颖:

压实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

在后疫情时代,复工复产是当务之急,但复工复产不能放松对疫情的防控,更不能忽视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经过疫情的洗礼后,消费的观念、倾向、需求等都发生了一定变化,消费者消费更加理性。对品质也有更高的要求。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应把责任落实到位,不断强化自身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使消费者消费得更加安全放心。此外,食品安全是监管部门的监督,消费者的要求与监督,消费者协会等多方参与的结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总监李鹏:

加强检测有利于排除食品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的隐患依旧较多,从不合格检测的项目类别来看,农药兽药残留、微生物超标、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有机污染物等问题较为突出。此外,食品安全的未知隐患较多,未知因素导致检测机构和监管的难度增加。而消费者更加注重营养品质指标,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关注较少的问题也体现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关注的欠缺。我国已经进入品牌消费,高质量食品和营养健康食品消费的时代,质量消费也是大势所趋,有好产品一定有好消费。在后疫情时代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逐渐提高,在共同努力下,相信未来食品安全问题将得到较大改善。

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管局接诉即办负责人万海龙:

用大数据平台做好接诉即办工作

东城区市场监管局自2019年成立开启接诉即办工作后,投诉解决率达到60%,满意率达到80%以上。我们一方面采取与美团、饿了么等平台签订战略协议的措施,另一方面明确光盘行动的确实落地,还对辖区三千家餐饮企业发布了50万厉行节约的标签,通过新媒体渠道对餐饮企业和单位发出倡议。对于食品安全监管,还展开了“你点我检”工作。在2020年,利用研发的大数据平台纳入了区里96个学校食堂,54个托幼机构平台,覆盖17个街道,33个商超农贸市场,200家便利店,400家餐饮单位。对米面油、奶制品、蔬菜、水果等食品,通过数据工程惊醒定期检测。

安利北京分公司负责人徐欣然:

扛起社会责任大旗,科技创新助力食安保障

食品企业从源头确保其生产或提供的食品质量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安利公司采用“垂直整合+全球整合”的先进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有着严格的产品标准,以及全员质量管理文化,实现了产品品质和安全性的长期稳定和持续改进。在生产设备上,选择全球领先的品牌,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生产设备,建立了严格的易碎品管理制度,对设备设施实施良好的定位、定态管理,保证了食品的高品质、安全性。在销售渠道上,加速线下线上销售融合,通过“社群+直播”的运营,帮助消费者养成“营养+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在物流和售后服务上,与京东开展合作、缩短配送时间,引入智能客服机器人,有效解决近90%的售后问题。有效解决了购货真假难辨、专业服务缺位、维权困难等消费痛点,优化消费体验。

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食品法规及标准总监孙胜枚:

疫情常态化下的企业担当和质量坚守

作为全国调品行业中的知名品牌,李锦记食品有限公司在疫情期间一直严格做好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在原料、包装料紧缺、物流管制的情况下,为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原材料供应,公司多次在原料产地进行考察和检查种植农产情况,同时根据风险评估系统,监管全球动态,增加对信息的掌控。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需求不断增多,公司早已开始了开发健康序列的有机产品,同时在产品包装上进行创新,更好的保证产品的新鲜品质。对于李锦记来说,就是在后疫情时代能一直不断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美味的食品,让消费者吃的健康、吃的放心!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音江:

食品安全舆情主要集中在冷链食品等八个方面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15日,全网共监测到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舆情信息2741845条。舆情数据显示,2020年食品安全消费舆情信息主要集中在食品抽检结果、禁食野生动物、冷链食品风险、食品安全消费提示、自制食品问题、野生食品中毒、代糖代餐食品谎言以及其它食品安全问题等八个方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最希望了解食品消费常识和辨别知识,最希望食品企业严格出厂检测、监管部门加强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同时希望提高食品准入资格,加大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