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聯合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舉辦“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消費”研討會,邀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中國消費者協會、北京市市場監管局、東城區市場監管局、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中國政法大學有關領導、專家、學者以及有關企業代表,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的食品安全消費與消費信心重建等問題。詳細介紹了後疫情時代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變化以及期望等。

與會領導、專家、學者就如何做好後疫情時代的食品安全監管、復工復產工作以及如何幫助消費者調整消費心態和重建消費信心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參會企業就如何做好復工復產工作、提高食品消費安全保障以及促進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等問題進行了交流發言。此外,會上還發布了《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消費調查報告》,安利、李錦記等17家食品生產或經銷企業聯合發起了食品安全倡議。

以下爲部分嘉賓發言內容整理:

中國消費者協會副祕書長慄元廣:

建議從五個方面保障食品消費安全

疫情對人們生活消費帶來的衝擊並未完全調整和恢復,需要繼續通過提升產品和服務品質、打造安全消費場景、創新便利消費方式,滿足新興消費需求;需要繼續通過強化誠信營銷理念、自覺善待消費訴求,改善居民消費體驗,增強居民消費信心。對食品安全提五點建議:一是深刻認識食品安全的極端重要性,二是壓實食品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三是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領域違法犯罪行爲,四是加強開展食品科普和闢謠宣傳工作,五是共同營造放心安全的食品消費環境。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網監司副司長張道陽:

包容審慎不是肆意妄爲的保護傘

面對各種新經濟業態,我們確實應該堅持包容審慎的態度,但包容審慎不是肆意妄爲的保護傘。包容審慎至少有兩個底線:一個是包容審慎不能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另一個是包容審慎不能擾亂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現在國家研究鼓勵企業內部人制度,因爲只有內部人才知道潛規則,才能更好地把害羣之馬清除出去。無論是行業還是企業,誰在食品質量安全上出問題,不單單是自己的企業會蒙受巨大的損失,更重要的是會損害整個市場的利益,會損害中國製造在市場上的聲譽、在國際上的聲譽。食品安全的主體是企業,政府的決策是必須守住底線。誰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我們就不會讓誰舒服!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祕書長楊曉軍:

凝聚各界力量提升食品消費信心

後疫情時代,人們對於健康的追求越發迫切,對於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食品安全直接關係到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尤其是要壓實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第一責任人的責任。有關食品企業要嚴格執行法律法規、標準規範等要求,確保生產經營過程合法合規。積極引入先進食品生產技術和檢測方法,提高生產環節的質量控制。嚴格食品出廠檢測及認證工作,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場。依法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確保記錄真實完整,確保產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此外,還應明確主要負責人責任,嚴格要求主要負責人依據有關政策,規範企業員工行爲。也希望通過本次會議,能夠進一步凝聚各界力量,強化食品安全意識,提升食品消費信心,促進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爲全面復產復工和經濟增長做出應有貢獻。

北京市市場監管局食品市場安全監督管理處副處長李洋:

食品安全監管永遠在路上

食品安全管理事業永遠在路上。從1995年國內第一部把食品安全衛生作爲專項的法律法規出臺,到2009年出臺食品安全法,2015年、2018年陸續對食品安全法做一系列修整,立法上對食品安全的側重從操作環節的衛生到食品所含的物質是否超標,是否對人體所產生遠近期的危害不斷變化,今後則將會更側重於食品安全健康以及膳食營養的搭配。食品安全的及格線只是60分,怎麼讓公衆喫的更健康,搭配更營養合理,是以後應共同努力的方向。在食品安全監管上,要秉承着落實政府責任,加強部門聯動,推動行業自律,增強社會監督的理念。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食品安全格局,

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綜合執法總隊三支隊隊長王琰:

堅守食品安全底線

在疫情常態化的當下,企業恢復生產經營活動,希望把疫情的損失降到最低的想法可以理解。但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食品企業應牢牢守住初心,在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同時,堅守食品安全的底線,安全的組織生產,老實本分的經營。此外當企業有創新做法、想法時,要及時跟監管部門和執法部門溝通,獲得認可,以免踩到監管高壓線。在後疫情時代,企業應牢記初心,與政府共同努力守好食品安全,讓消費者能夠買得放心,喫的安心。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教授孫穎:

壓實企業的食品安全責任

在後疫情時代,復工復產是當務之急,但復工復產不能放鬆對疫情的防控,更不能忽視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經過疫情的洗禮後,消費的觀念、傾向、需求等都發生了一定變化,消費者消費更加理性。對品質也有更高的要求。企業作爲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應把責任落實到位,不斷強化自身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使消費者消費得更加安全放心。此外,食品安全是監管部門的監督,消費者的要求與監督,消費者協會等多方參與的結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總監李鵬:

加強檢測有利於排除食品安全隱患

目前,我國存在的食品安全的隱患依舊較多,從不合格檢測的項目類別來看,農藥獸藥殘留、微生物超標、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有機污染物等問題較爲突出。此外,食品安全的未知隱患較多,未知因素導致檢測機構和監管的難度增加。而消費者更加註重營養品質指標,對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關注較少的問題也體現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關注的欠缺。我國已經進入品牌消費,高質量食品和營養健康食品消費的時代,質量消費也是大勢所趨,有好產品一定有好消費。在後疫情時代社會各界對食品安全問題關注度逐漸提高,在共同努力下,相信未來食品安全問題將得到較大改善。

北京市東城區市場監管局接訴即辦負責人萬海龍:

用大數據平臺做好接訴即辦工作

東城區市場監管局自2019年成立開啓接訴即辦工作後,投訴解決率達到60%,滿意率達到80%以上。我們一方面採取與美團、餓了麼等平臺簽訂戰略協議的措施,另一方面明確光盤行動的確實落地,還對轄區三千家餐飲企業發佈了50萬厲行節約的標籤,通過新媒體渠道對餐飲企業和單位發出倡議。對於食品安全監管,還展開了“你點我檢”工作。在2020年,利用研發的大數據平臺納入了區裏96個學校食堂,54個托幼機構平臺,覆蓋17個街道,33個商超農貿市場,200家便利店,400家餐飲單位。對米麪油、奶製品、蔬菜、水果等食品,通過數據工程驚醒定期檢測。

安利北京分公司負責人徐欣然:

扛起社會責任大旗,科技創新助力食安保障

食品企業從源頭確保其生產或提供的食品質量安全顯得尤爲重要。安利公司採用“垂直整合+全球整合”的先進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有着嚴格的產品標準,以及全員質量管理文化,實現了產品品質和安全性的長期穩定和持續改進。在生產設備上,選擇全球領先的品牌,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的生產設備,建立了嚴格的易碎品管理制度,對設備設施實施良好的定位、定態管理,保證了食品的高品質、安全性。在銷售渠道上,加速線下線上銷售融合,通過“社羣+直播”的運營,幫助消費者養成“營養+運動”的健康生活方式。在物流和售後服務上,與京東開展合作、縮短配送時間,引入智能客服機器人,有效解決近90%的售後問題。有效解決了購貨真假難辨、專業服務缺位、維權困難等消費痛點,優化消費體驗。

李錦記(新會)食品有限公司食品法規及標準總監孫勝枚:

疫情常態化下的企業擔當和質量堅守

作爲全國調品行業中的知名品牌,李錦記食品有限公司在疫情期間一直嚴格做好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在原料、包裝料緊缺、物流管制的情況下,爲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和原材料供應,公司多次在原料產地進行考察和檢查種植農產情況,同時根據風險評估系統,監管全球動態,增加對信息的掌控。隨着消費者對健康需求不斷增多,公司早已開始了開發健康序列的有機產品,同時在產品包裝上進行創新,更好的保證產品的新鮮品質。對於李錦記來說,就是在後疫情時代能一直不斷爲消費者提供優質、安全、美味的食品,讓消費者喫的健康、喫的放心!

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陳音江:

食品安全輿情主要集中在冷鏈食品等八個方面

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15日,全網共監測到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輿情信息2741845條。輿情數據顯示,2020年食品安全消費輿情信息主要集中在食品抽檢結果、禁食野生動物、冷鏈食品風險、食品安全消費提示、自制食品問題、野生食品中毒、代糖代餐食品謊言以及其它食品安全問題等八個方面。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最希望瞭解食品消費常識和辨別知識,最希望食品企業嚴格出廠檢測、監管部門加強食品安全日常監管,同時希望提高食品准入資格,加大對違法者的處罰力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