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胰腺癌是危險的“癌中之王”,但有種癌症卻比它還危險, 被稱爲 “癌症王中王”——膽囊癌, 5年生存率甚至不到5%。

但近年來,查出膽囊疾病的人越來越多,膽囊息肉就是體檢報告異常項目中的“常客”,有些人覺得無所謂,對生活幾乎沒有影響,有些人卻覺得會癌變,得小心提防着,究竟危不危險?

案例

56歲的劉先生,10年前體檢發現膽囊單發息肉,直徑約2~3mm,醫生建議定期複查。剛開始的幾年,劉先生堅持複查,都無明顯變化。加上也沒什麼不舒服的症狀,就漸漸沒放在心上了。

直到近半年,劉先生總覺得上腹部不適,消化也不太好,這纔再次就醫。醫生檢查發現,膽囊息肉不僅變大了,還增多了,甚至達到11*9mm了。如果不及時手術,就可能變成癌。

1

不同種類的膽囊息肉

癌變風險有所差異

所謂膽囊息肉,就是膽囊粘膜上隆起的“肉疙瘩”,是一種常見的膽囊良性疾病,據國內健康查體統計表明,正常人羣中膽囊息肉的檢出率有5%。

一般來說,膽囊息肉無明顯症狀,自己很難感受到,幾乎都是在B超檢查時偶然發現的。但少數患者也可能有上腹部或劍突下不適、腹痛、右肩背放射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根據膽囊息肉病理狀態的不同,臨牀上將其分爲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兩種,其癌變風險也有所不同。

1

非腫瘤性息肉:通常不會癌變

臨牀上,非腫瘤性息肉居多,主要包括膽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肌症等。

①膽固醇性息肉

也叫假性息肉,是膽囊息肉中最常見的類型,與膽固醇代謝紊亂有關。

膽汁中的膽固醇過飽和析出,結晶沉積在膽囊粘膜上,被吞噬細胞吞噬後,就會形成泡沫細胞堆積,變爲息肉。其常多發,且直徑一般在1cm以內。

由於膽固醇性息肉本質上不屬於新生物,所以一般不會癌變。 迄今爲止,也未發現膽固醇性息肉癌變的報道。

②炎性息肉

它是膽囊慢性炎症刺激增生形成的肉芽腫,患者往往同時伴有膽囊炎或膽結石。

炎症性息肉的主要成分是慢性炎症細胞和纖維細胞,直徑多小於5mm,一般也不會癌變。

③膽囊腺肌症

也叫“肌腺症”,是黏膜上皮及平滑肌的慢性增生造成的,主要表現爲膽囊壁肥厚性改變,常併發膽石症。是否惡變目前仍存在爭議,但可以認爲癌變率較低。

2

腫瘤性息肉:癌變風險較高

腫瘤性息肉,以腺瘤性息肉最爲常見。

它的發生與膽囊黏膜上皮慢性炎症導致上皮細胞異型增生有關,好發於 中老年女性,常 單發於膽囊體、底部,短時間內生長較快。

腺瘤性息肉有惡變傾向。目前,國內外都公認膽囊腺瘤性息肉是膽囊癌的癌前病變,惡變率約10%。但如果腺瘤樣息肉直徑超過1cm,癌變率可高達30%!

2

膽囊息肉滿足這些條件

建議及時切除

總的來說,大部分膽囊息肉不會癌變或癌變風險低,一般不用過分擔心。但如果膽囊息肉 滿足以下2種情況,則癌變的風險較高,通常 建議切除。

◎息肉直徑≥10mm,建議直接切除。因爲息肉越大,癌變風險越高。

◎息肉6mm≤直徑<10mm,但有以下危險因素,建議切除:①合併膽囊結石、膽囊炎;②單發、無蒂息肉(包括膽囊壁增厚>4mm),且迅速增大(在6個月、1年、2年~5年隨訪期增大2mm以上);③年齡超過50歲。

此外,如果膽囊病變引起不適,或超聲檢查提示膽囊息肉血供豐富,懷疑癌變,也建議切除。

其餘沒有不適症狀的膽囊息肉,一般遵醫囑 定期複查即可。比如——

◎息肉<6毫米,有危險因素,建議複查時間爲:6個月、1年、2年、3年、4年、5年;

◎息肉<6毫米,沒有危險因素,建議複查時間爲:1年、3年、5年;

◎6mm≤息肉<10mm, 沒有危險因素,建議複查時間爲:6個月、1年、2年、3年、4年、5年。

通常來說,應至少複查5年,如果發現沒有了就不用再查!

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預防或消除膽囊息肉,手術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有助於預防惡性程度高、預後極差的膽囊癌。

手術治療包括保膽、膽囊摘除2種,前者只取出息肉,但存在一定的復發風險;後者可有效避免息肉反覆復發,但術後一段時間可能存在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症狀。

具體應該選擇哪種手術方式,以醫生建議爲準。

3

預防膽囊息肉

可以從這幾件事入手

與其等到膽囊長出息肉後,再擔心是否會癌變,以及該如何治療的問題,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膽囊息肉的預防工作。

膽囊息肉發病原因不明確,但與 年齡(中年人羣高發)、性別(男性高於女性)、乙肝病毒感染、高脂飲食、糖尿病、膽囊結石、吸菸等有一定關係。

生活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輔助預防膽囊息肉的發生。

1

堅持喫早餐:促進膽汁排出

經過晚上十幾小時的儲存和濃縮,膽囊中的膽汁在早晨濃度達到最高。如果不喫早餐,膽汁長時間存留於膽囊內,就可能刺激膽囊形成膽囊息肉,或使原來的息肉增大、增多。

因此建議大家要堅持每天早上7~9點進食早餐,而且早餐可以適當食用含有脂肪的食物,比如煎蛋、堅果等,有助於膽汁排出,預防膽囊息肉。

2

避免高脂飲食:減少膽固醇攝入

由於膽固醇性息肉是膽囊息肉的常見類型,因此減少膽固醇攝入,防止膽固醇過飽和析出,有助於避免息肉的發生。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長期高脂飲食,以免膽固醇攝入過多,超過身體負荷,從而易在膽囊中析出形成膽結石。平時要儘量少喫肥肉、油炸食品等。

3

補充β-葡聚糖:幫助降低膽固醇

除了減少膽固醇攝入,促進體內膽固醇代謝也很有必要。

日常可適當增加 β-葡聚糖的攝入,其能幫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美國研究顯示,每天攝入3~4g的β-葡聚糖可使膽固醇 下降8%。 青稞、大麥、燕麥等食物中含有較多的β-葡聚糖。

4

協調脂肪酸比例:降低炎症風險

膽囊炎症也可能誘發膽囊息肉,所以平時要注意抗炎。

研究表明,ω-3 脂肪酸和 ω-6 脂肪酸的比例,與炎症反應關係很大。前者有利於降低炎症反應,而後者卻會升高炎症反應。

我國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推薦,ω-3 脂肪酸和 ω-6 脂肪酸的比例爲1:4~6比較好。因此日常可適當多喫秋刀魚、沙丁魚、三文魚、堅果等食物,食用油可適當多選擇橄欖油、亞麻籽油等。

5

巧用枳實利膽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枳實有 利膽的功效,對治療一些膽囊小結石、膽炎、膽囊小息肉,都有很好的功效。有需要的人羣,可以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下面這款利膽飲。

【利膽飲】枳實5克、柴胡5克、鬱金10克。適用於膽氣不利、陽明蘊熱的膽囊炎、膽石症、胰腺炎等人羣。

氣血不足,五臟皆病!一個食療方,氣血雙補,滋養全身,越喫越年輕~

癌症找上門,多半與這5個字有關!很多人第一個就中招了…這些應對方,輔助防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