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皇陵,北方的人大多会想到明十三陵。南方的一般还会想到明孝陵。而其实,明朝的皇陵,总共有七处,分别是明祖陵,明皇陵,明东陵,明孝陵,明十三陵群落,景泰陵还有明显陵。

1、明祖陵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洪泽湖西岸,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

根据记载,元朝元年,为了逃避官府的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携带全家老小,逃到泗州、盱眙一带,居住在古泗州城北13里的孙家岗。

传说,杨家墩家有个洼窝,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经常卧于其处。有一次,一个道士路过此处,看了这个地势说,“葬于此处,后代可出天子。”朱初一把道士的话告诉了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

于是十年后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朱初一病死,朱世珍就将朱初一葬于此地。半年后,朱世珍妻陈氏即怀了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追尊其高祖朱百六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为恒皇帝,祖父朱初一为裕皇帝。

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开始建明祖陵,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次年在陵前建享殿。

到了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祖陵全部建成。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境内,淹没在淮河水下达300年之久。原有城墙3道,金水桥3座,殿、亭阁、署房、宫私宅第千间,可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明祖陵与古泗州城一起毁于洪水。

到了1963年旱时露出水面,被江苏省文管会考察古徐国遗址的专家发现,并确认为明祖陵。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保护明祖陵,筑堤3000米,把陵墓从湖水中隔出,沉没湖中300余载的文物瑰宝重见天日,成为一处游览胜地。游人一到明祖陵,首先看到的就是二十一对庞大石刻,雄踞在长长的神道两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石刻群往北,是棂星门遗址和正殿遗址。正殿遗址处有石础子28个,可以想象正殿的宏大规模。朱元璋高祖、曾祖和祖父的合葬处称玄宫,现在可见有砖砌拱顶建筑物。

明祖陵的发现,为研究明代早期皇陵建筑的风格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996年明祖陵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明皇陵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

后来,朱元璋的父亲搬家到了安徽凤阳县,当时因家贫,再碰上灾荒,朱元璋父母死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四月,家中无钱置办丧事,丧葬极为简陋。连埋葬的父母和大哥的地皮都是当地一个好心的地主送的,当然了,这个好心的地主后来得到的回报就是封侯,并且终明一朝。

后来,为了生存,朱元璋去当了和尚,再然后弃僧从戎,最终打下一片天地,建立明朝。

明皇陵初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当时朱元璋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修缮父母陵寝。

也有传说是朱元璋最初想把此陵迁到祖陵一块,但刘伯温看过风水后,建议不要动迁,就地修缮,因此有此皇陵。

在明皇陵的营建过程中,朱元璋先后三次前往谒陵,并一再命太子及诸王前往凤阳祀陵。

后来,终明一朝,对明皇陵都有各种修缮。

1975年10月,国家文物局指派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认为皇陵石刻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次年,皇陵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明东陵

明东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明孝陵以东,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懿文皇太子、明兴宗康皇帝)的陵寝,总体布局与明孝陵相似,但规模与之较小。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朱标先于他的老爹朱元璋去世,朱标生前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子,曾主持处理过一些政务。朱

同年八月附葬孝陵东。他的陵墓又单独的称为明东陵。当时朱元璋在位,给他谥号“敬懿”。

朱允文即位后,给他上庙号为明兴宗,追尊重为孝康皇帝。

明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夺取帝位后,为了自己统治的需要,对朱标诸子及建文帝的后代实行残酷的迫害;同时废除建文帝的帝号和朱标的帝号、庙号,恢复朱标陵为懿文太子陵的称号,试图抹去建文帝主政的所有历史痕迹。自此,东陵的政治地位不断下降,后渐渐湮没无闻,无人过问。

1999年4月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明孝陵以东相继勘探发现明东陵前门基址、排水设施以及门殿月台基址等多处遗址。

自2000年以来在南京钟山南麓勘察发掘的明东陵,成为南京第一座帝王陵遗址公园。

4、明孝陵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孝陵,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府崩殂,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

1961年3月,明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3年7月,明孝陵及明功臣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12月,被列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5、北京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埋葬帝王最多的皇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明十三陵修建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五月,朱棣的陵墓为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十三陵分别是: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2011年,国家旅游局批准明十三陵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目前,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6、景泰陵

景泰陵在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香山路娘娘府。是明代宗朱祁钰与孝渊景皇后合葬墓。

明正统十四年夏天一场战争,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本待与瓦剌一决雌雄,谁知一仗下来,在山西大同土木堡全军覆没,英宗朱祁镇被俘,此时奉命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钰在兵部尚书于谦等人的支持下,在皇太后的授命下,匆匆即位,他就是明代宗朱祁钰,年号景泰,北京著名工艺品景泰蓝即诞生于此年间。

随后兵部尚书于谦以他多年用兵经验,除调兵勤王外,在北京的九个城门都布防了重兵,看准时机后便在德胜门外与瓦剌的统帅也先展开了激战,大破了瓦剌的精锐,瓦剌带着已经成为废皇帝的朱祁镇退兵离去。、

剌的统帅也先此时感到手中的英宗朱祁镇已无半点作用,为了离间英宗兄弟间关系,主动把朱祁镇送回了北京。

景泰八年正月,代宗朱祁钰偶感风寒不能上朝理政,朱祁镇趁此机会勾结王振旧党羽曹吉祥、石亨等人发动了一场“夺门之变”。

英宗朱祁镇重新登基以后,废景泰帝为郕王,病中的朱祁钰不久病逝了。朱祁镇随后废了他的帝号,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以王礼葬于海淀玉泉山对面金山口。后宪宗即位,复景泰帝号,将原郕王墓扩修为皇陵。

现在是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泰陵现在在一所干休所院内,并不对外开放。

7、明显陵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北5公里的纯德山上,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迄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历时47年建成,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母亲慈孝献皇后的合葬墓。

朱祐杬本来没有做过皇帝,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七,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朱祐杬薨逝。明武宗朱厚燳赐谥为“献”,在松林山选定吉地,按亲王规制坟园,翌年四月初三安葬;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朱厚燳去世,朱厚熜被迎往北京入继大统,是为明世宗。朱厚熜即帝位后,自立统嗣体系,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朱祐杬为皇帝;同年六月,推尊朱祐杬为“兴献帝”。朱厚熜即是非常著名的嘉靖帝。

明末,显陵遭到破坏,据说是被“李自成至承天,…攻显陵,焚享殿”,地面建筑木构部分毁坏。

民国时期,显陵陵区荒芜成为耕地,附近山民听信石像夜间复活吃庄稼的谣言,更将部分石像砸坏。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占钟祥,窃走显陵部分石刻文物。

新中国建立后,明显陵的保护工作得到加强。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缮后,对外开放,2008年4月,显陵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8、特例:建文帝无陵

除了以上的陵墓外,还有一个皇帝是没有陵墓的,那就是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

总的来说,真正当过皇帝的,大部分都集中于明十三陵,再有就是朱元璋的孝陵以及景泰陵。其他的皇陵都是追封的皇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