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有戰爭就有戰俘。對於戰俘,東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觀點。在西方,戰俘具有相當的貨幣屬性。以中世紀戰爭爲例,歐洲各國的普通戰俘一般都會賣作奴隸。高級戰俘,例如有爵位的封建貴族,可以換取鉅額贖金。

與之相比,東方則不同。自古以來,中國人打仗就講究“殺降不降”,除了少數嗜殺成性的將領外,一般都不會亂殺俘虜。某些崇尚“王道”和“仁義”的將領,還會優待俘虜,甚至發放旅費將他們放歸國內。例如西晉名將羊祜在對陣東吳時,就曾多次釋放東吳傷兵。而這些做法,反而讓吳人心悅誠服,稱呼羊祜爲“羊公”。之後西晉發動伐吳戰役,晉軍便兵不血刃地將東吳滅掉。

可以說自古以來,中國軍人就善於利用釋放俘虜來瓦解敵方的鬥志。與此同時,還能利用這些被釋放的戰俘,實現自己的戰術規劃。而志願軍司令彭德懷,就深諳這種“釋放俘虜之道”。

1950年10月25日,數十萬志願軍火線殺入朝鮮,發動了第一次戰役,給麥克阿瑟指揮的“聯合國軍”以迎頭重擊。在雲山之戰中,志願軍39軍大敗美國王牌軍——騎兵一師,俘獲了數百名美軍。

我們英勇的志願軍對兇惡的敵人從來毫不留情,但對於放下武器的敵軍官兵,一向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堅決執行毛主席制定的俘虜政策,不僅不殺不打不罵不搜身,而且寬大處理。俘虜身上有傷,野戰醫院給予與我軍官兵同樣的治療。俘虜肚子餓了,和志願軍官兵喫一樣的飯菜,甚至還給他們煙抽。

對於我軍的優待俘虜,甚至連美國軍史也不得不承認。約瑟夫·古爾登在他的著作《朝鮮戰爭:未曾透露的真相》中寫道:

“在第一次戰役中,中國人對俘虜,尤其是對傷員,表現出令人驚訝的同情心。中國人會把傷員放在擔架上,把他們抬到路邊,然後撤退並停止射擊,等待聯合國軍的佔地醫務人員將他們撤走。他還敦促美國士兵“調轉槍口對準軍官”。”

更令人驚訝的,是英國人的記載。根據英國戰史記載,英國29旅的軍人走投無路之時,突然碰到一羣身穿黃褐色軍服的亞洲人大笑着與他們握手。一開始,英國人還以爲自己遇到了友軍韓國人。然而實際上,他們確實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時英國戰史還記載,志願軍給俘虜眼抽,甚至還脫下軍大衣,讓俘虜墊在身下睡覺。

三方對照,不得不說,我軍真是一支不可不扣的仁義之師。事實上,優待俘虜是我軍獨有的特色,喜歡虐囚的美軍、日軍、德軍自不必說,蘇軍、朝鮮人對戰俘從來都是毫不客氣的。因此李奇微纔會說:

“認爲中國人在對待戰俘的態度上是更加文明的對手,朝鮮人則會在俘虜腦袋後面補一槍。”

第一次戰役後,我軍進入了短暫的休整,準備進行第二次戰役。而彭德懷則制定了“內線作戰,誘敵深入”的方針。

原來在這一次戰役獲勝後,我軍主力迅速隱藏入朝鮮的山林之中,讓麥克阿瑟誤以爲中國軍隊不過僅有7萬餘人。於是麥克阿瑟下達了繼續進攻,直撲鴨綠江的命令。而彭德懷將軍決定將計就計,給美軍設下一個天羅地網。

在誘敵深入方面,我軍首先節節阻擊敵軍,然後丟棄一部分破舊的槍支,營造出一種潰不成軍、丟盔卸甲的假象。另一方面,彭德懷還指示各軍,釋放一部分俘虜。

11月20日,抓獲俘虜最多的39軍接到命令,立即釋放100名有傷、有病的俘虜。39軍軍長吳信泉曾回憶,對於志司的要求,官兵們確實是有些想法的。畢竟他們辛苦奮戰,抓了那麼多俘虜,現在卻說放就放,實在讓人不好想。但是吳信泉在會上對大家說:

“現在,敵人還摸不清我們是不是主力部隊。釋放俘虜是有意圖的。我們不僅要放他們回去,還要告訴他們回去說:我們向後方轉移了,志願軍主力還未過江,給敵人造成一個假象,實際我們是個敵人做了一個大口袋。”

其後,徐斌洲又補充說:

“我們還可以向的俘虜們這樣說:志願軍沒有彈藥和糧食,運輸線被切斷了,現在準備回國。讓這些俘虜告訴他們的上司,以此迷惑敵軍。”

在做通將士們的政治工作後,39軍開始分批釋放俘虜,經過教育和包紮治療後,各師將首戰雲山的100名美軍俘虜在陣地前的公路上釋放。同時還派身體尚健康的美軍俘虜去通知美軍:派人派車前來接送回去,我方不開槍、不打炮,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

這時,許多被釋放的俘虜都感動地流下了眼淚,他們通過英語翻譯說:

“我們永遠也忘不了這個時刻!”“我們今後再也不會打中國人了。”“萬分感謝再會!”

到了晚上,美軍醫務人員如約而至,他們發現蝸居你果然沒有開槍開炮,於是壯着膽子將傷病員抬上卡車,揚長而去。

11月24日,毛主席高度評價了彭德懷司令的人道主義舉動:

“你們釋放美軍俘虜的行動,已在國際上收到了極好的效果。請準備於此戰役後,再釋放一批,例如三四百人……”

而的確,志願軍的釋俘行爲在國際上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美聯社記者報道:

“被釋放的美軍說:中國人民志願軍對他們非常好,他們得到了和中國士兵一樣的口糧;志願軍用有限的醫療設備治療俘虜中的傷兵。中國人從來不搜美國人的口袋,並且還留着自己的香菸、金錶和其他私人物品。”

我軍釋放俘虜的行爲表明,新中國是一個崇尚人道主義的強大力量,是一支不可侮的強大力量。當然除了宣傳以外,我軍釋放俘虜的行爲,還成功地迷惑了麥克阿瑟。

在西方軍人眼裏,主動釋放俘虜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行爲。因此在麥克阿瑟看來,志願軍怕了,是在乞求“聯合國軍”寬恕。麥克阿瑟與同是東方軍隊的日軍交過手,而日軍對俘虜就從不客氣,“巴丹死亡行軍”就是明證。中國人之所以優待俘虜,恐怕就是要向“聯合國軍”示弱。

而從俘虜們的話語中,麥克阿瑟更加強了這樣的錯覺。這些士兵說:

“中國軍隊的政委告訴我們:你們的凝固汽油彈太厲害了,請不要再炸我們了!”“我們沒多少人,就是想保護鴨綠江的幾個水電站,沒有它們的電力,咱們東北的工廠根本不能開工。”

聽到這裏,麥克阿瑟“恍然大悟”,原來志願軍根本就沒幾個人。他們之所以進入朝鮮,是爲了保護東北的工業區。既然有了這個情報,麥克阿瑟便能放心大膽派兵北上,實現他殲滅北朝鮮的妄想。

就這樣,麥克阿瑟不顧兵家之大忌,分兵向彭德懷設下的陷阱進發。此時的我軍,對於聯合國軍早就有數倍的優勢。與此同時,美軍輕敵冒進,在後方沒有留下預備隊,給我軍慣用的迂迴穿插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11月25日,志願軍對“聯合國軍”發動了排山倒海一般的反擊。第一次戰役沒有打好的38軍在這場戰役中大發神威。38軍主力連破韓軍和土耳其旅,以一個師的兵力向三所裏迅速穿插。在志願軍凌厲的攻勢下,表面強大的18萬“聯合國軍”就像被一根利劍戳破的皮球,瞬間癟了,隨即便迎來了美國陸軍史上史無前例的潰敗。

在我軍的圍攻下,敵軍丟棄的武器、車輛堆積成山、一眼望不到邊。38軍副軍長感嘆:“我從軍數十年,從未看到如此奇景。”

此戰中,“聯合國軍”有3.6萬人被殲滅,其中美軍佔了絕大多數,斃傷2.4萬人。美軍第二師、陸戰一師基本失去了戰鬥力。隨後,我軍乘勝追擊,一路收復了平壤,直抵三八線附近。第二次戰役,就這樣乾淨利落的結束了。而這場戰役,也被稱爲“清長大捷”。

都說捨不得孩子就套不住狼,雖然在第一次戰役中釋放了100名俘虜。但在第二次戰役中,我軍俘獲的美國兵反而更多了。光38軍一個軍,就俘獲了1008名美國兵。

更有趣的是,此前釋放的美軍俘虜,確實宣傳了我軍政策,讓美國兵放心大膽的舉起雙手。例如一位美國兵被俘後,就拿出了“優待證”。我軍釋放俘虜時,專門給他們發放了一沓“優待證”。而這些俘虜回到戰友們身邊時,果然分發了。

這些美軍俘虜揮着“優待證”說:

“這是朋友送我的,朋友說被俘後,只要有這個,就有喫的,有熱菜,還有水洗澡。”

彭德懷釋放美軍俘虜,達到了戰略、戰術的雙重效果。在戰略上,宣傳了新中國人道主義的形象,營造了良好的國際輿論,同時還瓦解了敵軍的鬥志;在戰術上,俘虜們加重了“麥克阿瑟”的驕橫情緒,讓敵軍一步一步地進入我軍預設的陷阱,最終大敗虧輸。此戰後,麥克阿瑟哀嘆:“一夜之間,我對中國人的所有印象都過時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