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文章裏我已經講過,相比於其他諸侯,秦國佔有着天時地利之便,可俗話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作爲鼎定天下最重要的元素,秦國是否擁有人和呢?通過商鞅變法,秦國已經變成了一部高效運轉的國家機器,新法的實施讓社會各階層形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向心力,因爲任何一個秦人都可以通過生產和戰爭活動獲取個人的上升空間,可以說,此時的秦國完全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無論官民人等,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不過,作爲一個封建政權,對國家影響最大的還是那些上層人物,國家資源的有效使用離不開他們之間的配合以及個人能力,而君、相、將三者,無疑是起主導作用的,這是秦國統一天下最需要的“人和”。

西漢的賈誼在《過秦論》中提道,說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所謂六世,即秦國的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這六位君主,是要告訴我們,秦國從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到秦始皇這一百四十年間,始終處於明君的統治之下,秦的統一是六代人努力的結果。

所謂有明君必有名相,作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實際掌控國家軍政事務的大管家,丞相的人選至關重要。秦恰恰是一個名相輩出的國家,孝公時有商鞅,惠文王有張儀,昭襄王前有魏冉後有范雎,這些都是不世出的大才,隨便拎出一個就能左右國運。東方六國雖然也有名臣,但終究屬於個別現象,無法形成秦國這樣前赴後繼不斷疊加的有利局面。

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由強大國力支撐的軍事力量還需要優秀的將領去使用,秦國本就尚武,又善於吸納人才,從來就不缺乏名將。甘茂、魏冉文武全才,上馬治軍下馬治民,司馬錯、王翦智勇兼備,殺神白起更是名冠列國的第一統帥,再加上如狼似虎的秦國銳士,所向睥睨也就不足爲奇了。

得天獨厚的地緣,事半功倍的運勢,再加上雄厚的國力和精明強幹的君臣,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秦國應有盡有,統一天下也就只剩下時間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