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欒城有個蘇邱村,蘇邱村以前叫蘇丘村。蘇丘也就是蘇家墳的意思。因爲村裏有座蘇家大墓,它就是唐代蘇味道墓。清朝雍正年間,爲避諱孔丘(孔子)之名,改名蘇邱村。蘇味道墓位於蘇邱村中部,有1300多年的歷史,佔地3500平方米。封土高約4米,直徑約10米,四角有四座井亭,墓臺周圍有翠柏和白玉欄杆環繞。墓前立有3通石碑,正中的石碑上書“大唐蘇味道之墓”,左右兩塊碑上書“三蘇發祥”、“眉山發跡”字樣,還有一塊《蘇味道墓修復碑記》臥碑。

那麼蘇味道又是誰?蘇味道(648—705年),字守真,唐初政治家、詩人,武則天時期兩度躋身相位,是唐初名將裴行儉女婿。蘇味道與李嶠、崔融、杜審言合稱初唐“文章四友”,大力創作近體詩,對唐代律詩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蘇味道爲相數年明哲保身,常對人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此稱其爲“蘇模棱”或“模棱手”,成語“模棱兩可”亦源出於此。神龍政變(705年)時,蘇味道阿附武則天寵臣張易之,之後被貶爲眉州刺史。後來蘇味道又遷爲益州刺史,在上任途中病逝卒,被賜冀州刺史,歸葬於家鄉,也就是今天欒城縣蘇邱村。

蘇味道爲相明哲保身,但詩才極佳。來看看他的《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蘇味道的後裔同樣出了不少大文人。“蘇軾是蘇味道的十一世孫,他們之間隔了十代人。蘇味道有四個兒子,老大、老三、老四都“子承父業”做了官。老二叫做蘇份,蘇味道死後,蘇份就在眉山縣(現在的四川眉山市東坡區)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蘇氏”。蘇份的後代出了個名人叫蘇洵,蘇洵有兩個兒子叫蘇軾和蘇轍,在文學上同樣有着高深的造詣,蘇洵、蘇軾、蘇轍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人稱“三蘇”。現在四川眉山的蘇氏宗祠的門聯是清代名臣張鵬翮所寫,十分簡練的概括的蘇氏的成就:“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蘇”對於祖籍欒城,一直念念不忘。他們在文章、詩詞、書畫經常署名爲“趙郡蘇洵”、“趙郡蘇軾”等,蘇轍更是被朝廷授予“欒城縣開國伯”,他的作品集叫《欒城集》。蘇東坡的墓誌銘上也寫道“蘇自欒城,西宅於眉”。三蘇之所以稱“趙郡”,是因欒城於南北朝至唐初,曾數度隸屬趙郡(今河北趙縣)管轄。

在欒城,蘇氏後裔遺蹟已經不多了,而清明橋卻是唯一的一處。清明橋離蘇邱村不到1公里,是蘇味道後人清明祭祖的必經之路。古石橋坐落於洨河故道上,全長44.2米,寬5.08米,是一座規模較大的石拱橋,爲是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欒城還建有蘇東坡祖籍紀念館,就是基於“欒城是蘇東坡祖籍地”這一史實創建的。由蘇氏後裔和研蘇專家捐獻的石碑佇立兩旁寬敞的紀念館內,牆壁四周掛滿了蘇味道以及與“三蘇”有關的詞賦、繪畫和介紹圖片。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蘇氏的源流”——從軒轅黃帝至唐朝宰相蘇味道脈衍清晰,族譜考證嚴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