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必然要提到隆兴寺。著名古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评价:“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隆兴寺”。为什么这样说呢?看看寺内那堪称一绝的文物你就知道了,这样价值连城的文物有九处,称“九绝六最”。分别是:双龙照壁、摩尼殿、倒座观音、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千手千眼观音、龙藏寺碑和康熙乾隆碑。

隆兴寺在当地俗称大佛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宋代佛教建筑群。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最早叫龙藏寺,唐时改称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敕令于龙兴寺铸大悲菩萨金身并盖大悲宝阁,并以此为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大兴扩建,形成了南北纵深、规模宏大、气势磅的宋代建筑群,遂跃为“河朔名寺”。

限于篇幅,这里选隆兴寺遗留下来的宋代实物——“四绝”作一介绍。我们先来看第一绝摩尼殿。它是中国古建筑孤例。始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占地1400平方米。面阔进深均为七间。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最为奇特的是,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即宋代所称的“龟头屋”,使平面布局形成十字形。由于殿身和抱厦的组合,大殿外观重叠雄伟,富于变化,在我国现存古代早期建筑中实属罕见。

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的卷刹、侧角和生起,与宋《营造法式》相近。梁思成先生曾三次来正定考察古建,发现摩尼殿后大加赞誉,他在《正定调查纪略》中指出,“寺中现存古构中,以摩尼殿为最大、最完整、最重要”。他曾感叹“那种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十字形的平面,每面有歇山向前、略似北平紫禁城角楼,这式样是我们在宋画里所常见,而在遗建中尚未曾得到者。”

第二绝倒坐观音。隆兴寺摩尼殿内佛坛后的海岛观音像即为“自在观音”,此尊观音像为宋代原塑,明代曾进行过补修,是宋代观音造像中的上乘之作。因面北背南,故又称“倒坐观音”。

这座菩萨高3.4米,头戴宝冠,如纱的披巾自肩下垂,仅以璎珞项饰遮胸,露臂赤足;右足屈膝搭左腿,右手绕膝抚左腕,头微微右侧,身体略向前倾;她面目清秀,柳叶眉下,凤目微睁,面露笑意,俯视众生。整尊造像姿态优雅端庄,被人称之为“东方美神”。梁思成先生称赞“她多么富有人情味”,后人将其视为中国最美的观音塑像而纳入“隆兴寺九绝”之列。

第三绝转轮藏阁。始建于北宋,堪称十分难得的“建筑化石”。轮藏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阁身呈正方形。前出一间雨搭,使一层空间增大。内正中安置一座直径7米的木制转轮藏,分为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藏身平面呈八角形,外转角立八根柱,内立八根方柱。外柱及内柱里外设置地栿三道,中外地栿为置放经匣的地方。整个转轮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针承受。结构精巧,转动圆滑单手即可推转。

转轮藏其实就是一座可以转动的藏经橱,自产生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隆兴寺内转轮藏是其中时代最早者,堪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转轮藏,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存。梁思成先生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写道:“藏殿上部的结构,有精巧的构架,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许多精美奇特的构造,使我们高兴到发狂。”藏殿的移柱造和叉柱造的建筑手法,被梁思成先生视为“木构建筑之杰作”“建筑中罕有的珍品”。

第四绝千手千眼观音。进入大悲阁内,这尊高大的铜铸观音像,它是北宋开年(971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3米,是世界古代最高大的铜铸佛像,为镇寺之宝。

观音立于2米多高的石雕须弥座上,双目微合,法相庄严。共塑有42臂,除当胸合十的两只手眼外,在身体左右各有20只手,分别执日、月、净瓶、金刚、宝剑等法器。每只手中各有一眼,成为40只手40只眼,每只手配以“二十五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中二十五种有情存在环境),40只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观照世间,护持众生。因此这尊观音被称为“千手千眼观音”。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一千多年前,没有机械化,完全凭手工造就了如此高大的铜像,创造了冶金铸造史上一个奇迹,由于它的存在,人们自然地将隆兴寺称为“大佛寺”了。正定府的大菩萨与沧州子、定州塔一起被誉为“华北三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