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宋代人出行,最直觀的參見《清明上河圖》。畫中出現的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車,獨輪車、太平車、平板車,形形色色,洋洋大觀。張擇端的畫卷真實紀錄了宋代人出行境況。且看知縣的出行的交通工具,《清明上河圖》出現一位知縣和僕從出城。而《春遊晚歸圖》的,也繪有縣官“走馬上任”的情景。縣官獨自騎馬,八到十二個隨從抬抬扛扛前後相隨,這和史志敘述非常吻合。

宋代官制品官出行必騎馬,但婦女出行,特別是清明掃墓,坐“小轎”已成習慣。宋朝的主要交通工具有牛車、驢車、轎,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在使用交通工具時有所不同,達官貴人出門乘轎,士大夫一般騎驢、騾。

難道宋朝連馬匹也沒有?您說對了。宋朝的燕雲十六州割給契丹後,喪失了這一良好的產馬地,馬匹已相當缺乏。全靠川蜀,茶馬司錦坊織錦和茶葉等換取川西北山馬備軍用、官用。北宋官定鞍鐙制度時,還分二十來種,最高級爲“金銀鬧裝鞍”,官價要二百多兩銀子才備辦,即最小的縣令,“鐵製銀銜鐙鞍具”,也還得十二兩銀子。縣令許可用八到十二從,戴曲翅幞頭,內中有個僕從,照例專扛一張有靠背可摺合的交椅,把它套在脖子上路。

宋微宗曾下詔書,“民庶之家不得乘轎”,“閻之輩,不得與貴者並麗”。違者以違反御筆論。凡官員、親王、大臣乘轎,轎體許“朱漆及五彩裝繪”,前有喝道,後有隨行人等。抬者視品級有4-8人。南宋因缺馬,特許官員乘轎上朝,只有跟隨皇帝前往郊壇參加祭祀大禮時,必須騎馬。從《宋史與服志》看,馬車(4~8匹)爲皇帝專用,兩宋民間無馬車。北宋時大臣尚有馬車之制,南宋缺馬,馬車之制棄而不用。比驢子大不了多少的滇馬川馬,都當作寶貝,韓世忠得馬高五尺一寸,趕緊獻與高宗,稱“非人臣敢騎”。民庶只令乘犢車,即牛車,黑色漆底,間以五彩,不許前有儀物。

馬匹的飾佩也有定製:纓一一三品以上“許馬以纓飾”;杏葉一一自宰相、使相、樞相、大學士起至各地行政、軍事首長,可在馬胸帶上懸掛質地不同花形有別之杏葉,餘均不許。鞍一一非五品以上不得乘畫花銀鞍;韉一一宰執大臣、親王以下,不得設畫花繡鞍韉;帶——朝官、禁軍長官以下,不得在帶上裝銀、塗金。

宋代乘轎的人比唐代多。從北宋初年開始,輿轎流行於社會的各個階層。以至於有大臣上奏宋太宗,認爲工商庶人都乘轎,不成體統。於是朝廷規定“非品官不得乘暖轎”。說明當時轎成了人們重要的長途交通工具。南宋時期,轎子的使用數量超過了車,各級官員偏重於坐轎,官方加強了對於轎子等級的劃分,同時取消了對車等級規定。這表明,宋朝上流社會已經把轎當成都市了首要的出行工具。

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北宋王朝定都汴梁(今開封市),水運就成爲各地向朝廷運送物資的生命線,大河擔負了溝通南北各大水系的重任,水上客貨運輸業迅速繁榮起來。北宋初年的客貨兩用船已很具規模。由14根巨索前後固定,客艙3間,首尾設篷艙頂有篷倉。元豐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兩艘萬料(約600噸)神舟。

宋朝的主要造船廠分佈在江西、浙江、湖南、陝西等地區。太宗時期,全國每年造船達到三千三百餘艘。到了南宋,由於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貿易日益發達,造船業發展更快,還出現了車船、飛虎戰船等新式戰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