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對於50、60後來說,是他們落葉歸根的地方;對於70、80後來說,是大多數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守得住鄉愁的精神寄託;對於90後、00後來說,是一種嚮往,“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的嚮往和遐想。

一代人的鄉村,一代人的變化,對鄉村的理解和需求,各有不同。

在這個地球表面98%的面積上,分佈着錯落有致的各種村落。尤其,在中國,自然村落的“偏遠、廉價、普遍”成爲一種現象,烙上了“貧窮”的印跡。

截止,2020年底,僅有55萬多行政村,238萬自然村落。

“十三五”期間,一場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基本實現1億人口的脫貧,完成了規定的任務。

“十四五”時期,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開始一場“鄉村建設行動”。

這個行動的主戰場,就在農村。

生活着六億農民的村落裏,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農民,喜歡什麼樣的變化?

開始“鄉村建設行動”,一定要了解“鄉村”再行動。不要亂動,亂動還不如不動!因爲,亂動就是破壞鄉村。

農村,一直是維繫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城市發展的戰略後院。

中國五千年文明哺育下的農村,隨着時代變遷,正在經歷“農業文明 > 工業文明 > 數字文明”的迭代轉變,角色也在發生着巨大的變化。

本人認爲,鄉村建設,一定要搞懂“農村和鄉村”的屬性。

農村,具有一種“產業”屬性,村落因農業生產而存在,“農耕文明”下的土氣、粗糙、落後,抑制住了農村的發展,而且農產品的質量和溢價能力受限,包括““農林牧副漁”等。產業能夠興村,但是產業的發展,要從整個縣域層面來考慮,單獨的一個村落的產業,是很難發展起來的。只能做”品“類,一村一品等。

鄉村,具有一種“人居”屬性,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鄉村的定位首先是生活區,然後纔是生態、綠色、低碳性質的其它產業區,鄉村爲適應生活而發展。目前的現狀,難以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必須在人居環境的整治和新基建、配套服務上有更大的改善提升。以“人居”的視角看鄉村,它是未來村落髮展的希望和期待。

其實,從“農村到鄉村”的視角轉變,是幾代人能夠接受的一種現象。鄉村不僅要靠產業發展,更要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理念,需要與當地特色文化及多種業態融合,能以多種形式與載體呈現。

這就需要我們,把握村落髮展規律,以歷史的、長遠的、發展的眼光去審視、去考量、去研究,堅持問題導向,提出發展對策,引領“鄉村建設行動”。

什麼樣的背景,提出“鄉村建設行動”?

從民國時期開始,我國就開始了鄉村建設探索和實踐,當時的一些思想和做法影響深遠。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順利召開,會議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8年,浙江省安吉縣正式提出“中國美麗鄉村”計劃,提出10年左右時間,把安吉縣打造成爲中國最美麗鄉村。

“十二五”期間,受安吉縣“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成功影響,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廣東省增城、花都、從化等市縣從2011年開始也啓動美麗鄉村建設,2012年海南省也明確提出將以推進“美麗鄉村”工程爲抓手,加快推進全省農村危房改造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美麗鄉村”建設已成爲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代名詞,全國各地正在掀起美麗鄉村建設的新熱潮。

“十三五”期間,自黨的“十八大”作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部署以來,農村地區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而且,國家還建立美麗鄉村建設成效考覈評價和創優推介機制,不斷提高試點項目管理水平和建成村的品牌價值與知名度。在此基礎上,各地又提出“美麗宜居鄉村”的建設。

今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

特別提到,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首次定調,充分展現了“十四五”時期我國“三農”工作的着力點,即在城鄉基礎設施的協調性和公共服務水平的均等化上鉚足勁、做足功,用好鄉村建設空間,形成城鄉大市場互補互促的國內大循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同時,胡春華副總理強調“鄉村建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不能搞大躍進、一刀切,不能違背農民意願強行推進村莊撤併。”

當今的農村,農業農村發展步伐還跟不上,城鄉要素交換不平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明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比較突出;農業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增加,供給保障能力仍需進一步鞏固,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仍然薄弱,農民增收速度放緩。尤其,缺的是“資金、人才、技術”,只要有合理的解決方案,能夠把這三方面的問題,有效的解決,鄉村振興纔會成爲現實,鄉村建設行動,纔會鋪開落地。

說實話,要夯實基礎,擴大內需刺激消費,釋放農村消費潛力,發展國內大循環經濟,就得靠鄉村振興主導下的“鄉村建設行動”。

如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鄉村建設,包括村莊規劃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環境建設和農村人才建設等方面。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要與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機統一起來,着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壯大鄉村經濟的體量,有了錢,一切都好辦。

首先,要全面改善鄉村硬件基礎設施,增強城鄉基礎設施的協調性,用整體性、一體化思維合理規劃城鄉建設空間佈局,加快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其次,應按照美麗鄉村的建設規劃合理佈局,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提升村容村貌,讓廣大農村地區的綠水青山更好造福百姓。

最後,還要加快數字鄉村建設,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彌合城鄉新基建鴻溝,着力發揮數字信息技術在農村釋放的普惠效應和溢出效應,進一步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並且,積極吸引返鄉回鄉入鄉人才,解決好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用不好”問題,改變農村人才淨外流狀況。

未來的村裏人,會是哪些羣體?

近年來,伴隨着城市生活的富足,越來越多的城市人享受夠了城市的喧譁和熱鬧,而且生活環境更是烏煙瘴氣,快節奏消廢了人們的精神需求。更多的人,喜歡上返璞歸真的場景,青睞農村的淳樸厚重和生態環境,甚者有選擇生活或棲居的想法。未來的村裏人,會是這些人:

原住民:解決就業和增收問題,成爲產業工人和高端服務人員;用人才觀念培育新農民,確保農民參與和受益,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新移民:主要分爲兩類,一是以精英人士、城市文青等核心,作爲生活第二居所;一是養生養老人羣爲核心,作爲鄉村養老首選地。

創客人羣:主要分爲兩類,一是致力於創意農業、農業服務、鄉村旅遊等領域的創客人羣;一是依託田園生態環境、低成本等優勢,作爲創新創業新平臺。中央一號文件明確鼓勵高校畢業生、企業主、農業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等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創新。

旅居人羣:依託農業觀光、文化體驗、鄉村休閒、田園度假等資源和功能項目,吸引城市消費人羣迴歸田園生活,來鄉村旅遊、休閒、度假。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要轉變傳統觀念

在鄉村建設的實踐中,一定要轉變傳統的固有觀念,要不束縛思維,難以突破,做事縮頭縮腳,影響建設行動落地。農村要優化建設爲鄉村,必須轉變六大觀念:

空間認知上,完成從農村建設到鄉村發展的轉變;

文化把握上,完成從鄉村文化到文化鄉村的轉變;

經濟體系上,完成從農業經濟到鄉村經濟的轉變;

發展理念上,完成從消費鄉村到鄉村消費的轉變;

治理模式上,完成從村民自治到精英共治的轉變;

族羣進化上,完成從走出鄉村到走進鄉村的轉變。

鄉村振興視角下的鄉村建設,如何行動?

自然村落要成爲鄉村,就需要對資源重構,要素市場化。村落資源本來是無意而爲之,時至今日,雖有特色,但是散落而弱小,也不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怎樣才能把這些散落的資源重新組合在一起,按照現在生活的需求,植入現代的元素,變成一個真正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新鄉村。

這就需要,在鄉村振興戰略主導下,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鄉村要振興,就得找支點,來撬動幾百萬的自然村落現狀。

本人看來,鄉村要振興,就得遵循市場化規律,才能開枝散葉,永續發展。不管是,文商旅項目,還是農商旅項目,甚至康養項目,都是一個很好的撬動支點。在地村落,尋找特點,包裝提升成爲賣點,創意建設爲爆點,形成品牌;然後,靠品牌來帶動產業(農林牧副漁)等,一二三產業融合來發展。

這裏要特別強調,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重要性。尤其,閒置宅基地,是農民的最後退路。

目前,鄉村空間規劃相對缺位。只有,拼命守住“閒置宅基地”,統一集中起來,入股參與適合當地發展的項目中,共享收益。這樣,纔不會喫虧。同時,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最根本,得靠在集體建設用地上種“文商旅、農商旅、康養旅居、智慧鄉村、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等大項目。

農村沒有集體建設用地,鄉村振興的任何項目都落不了地,鄉村建設行動更無法開展。

從一定意義上講,村集體建設用地,是農村持續發展的第一要素,賣掉了村集體建設用地,就是賣掉了村莊子孫後代永續發展的權利!

大多數自然村落,分佈式遍佈在祖國的山河大川各角落。目前,村落的現狀,分三大類:1:城郊融合類村莊,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羣的農村,跟城市發展的一模一樣,分不清是城,還是村,但區位優勢比較明顯,而且潛力巨大;2:特色保護類村莊,古老的村莊,古建尤爲珍貴,即便是殘磚斷瓦,也有着其悠久的歷史,務必保持外貌上的古風、古樸、古香、古色,整體風格保持一致,文化不能出現錯亂感,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力求修舊如舊,避免大拆大建;3.搬遷撤併類村莊,這就是分佈在山河大川的各個角落,過於分散,不利於統一建設農村基礎配套設施的村落。

面對如此現狀,如何重構鄉村振興的理想發展模型,增強鄉村內生髮展的韌性?

在實際的鄉村建設行動中,要做到“四化”,即謀劃、策劃、規劃、計劃。而且,必須採取,跨界融合的策劃、規劃設計手法,來做一套跨界融合的全方位、多維度的可行性解決方案。

單一、平庸的(農業規劃、旅遊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產業規劃等)規劃思路,難以適應,目前的現實和市場需求。導致,大多數地區的農村在城鄉融合化改造中呈現出規劃模式化、功能簡單化、特色模糊化、景觀(面貌)單一化的規劃結構。

鄉村發展需要,一種跨界融合的“鄉村定製化、產業規模化、旅居生態化,管理智慧化”的解決方案。

基建上:包括道路建設和公共交通、水電氣通信寬帶設施、垃圾分類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生活污水處理、鄉村廁所建設等,得配套完善。

策劃上:追求極致,瞄準優質、可塑性強的村落,尋找特點,包裝提升成爲賣點,顛覆的創意,建設爲爆點,形成品牌,打造成獨立的鄉村“IP"。

規劃上:保持鄉村特色民俗風貌獨立性差異化的前提下,國土空間規劃、旅遊規劃、產業規劃、組織規劃、鄉村治理體系規劃,要同步進行,綜合現代信息技術的集成運用,數字化、智能化的滲透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設計上:建築設計,涉及整體空間、建築佈局和風格,將文化融入建築,營造建築風貌特色;也涉及建築質量和工匠精神。環境風貌,不僅需要有創意的大地景觀,將藝術融入鄉村風貌建設,還要有土壤修復、水環境治理、生態景觀營造等技術。要深入挖掘具有根植性的新鄉土文化。

服務上:公共服務資源亟待向鄉村社區基層“下沉”,加強鄉村社區、學校、醫療、環保等功能設施建設,在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續改進,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管理上:在鄉村社區、農產品營銷推廣、旅遊服務等方面,可以運用數字技術提高銷售、個性體驗和運營水平。

人才上:鄉村建設,成事在人。鄉村建設行動,離不開社會參與,更離不開跨界融合的策劃、規劃設計人才和科技類人才等支撐。

落實以上幾方面,才能讓偏遠、普遍、廉價的農村,實現鄉村的振興,落實鄉村建設行動,構建新功能,打造新產業,形成具有內生韌性,能夠應變未來的鄉村發展模式。

鄉村建設,要的不是大拆大建,做新如舊;需要保護性的建設,把現代化的科技和文旅手法融入進去,讓暖實力驅動鄉村的智慧感。

鄉村建設行動可以有多種路徑,但無論如何都不能違背農業的特點,不能違背農民的意願,不能違背鄉村發展的規律。

如果簡單排斥農民、破壞鄉村形態,甚至發生諸如強制合村並居、農民被上樓等,必然影響農民幸福感,這是對鄉村的破壞而非建設,也不是振興鄉村,而是折騰鄉村。

鄉村建設的目的是提升農民幸福感和生活質量。因而要關注農民的多元需求。鄉村建設只有尊重和依靠農民,文化才能傳承,產業才能興旺,治理纔能有效。自然村落,才能開枝散葉,永續發展。

以後,資本、文化、藝術、景觀、設計、建築、傳播等各種外部力量跨界融合,走進鄉村。不變的,是一方環境、一個空間、一種生活、一輩人的情懷;會變的,將是一個數字文明時代下“鄉村”的智慧化。

文 / 李國民 / 跨界融合策劃人 / 三農觀察員 專注文旅、農旅、康養等項目的前期策劃、規劃設計!

從開發到運營,選項目,抓政策,打市場,盯運營;請關注“唯美鄉村”微信公衆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