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國家層面推出了“田園綜合體“試點,全國各地也應聲而起,創建國家級或省級田園綜合體項目。其中,投資商更是蜂擁而至,不排除有藉以此立項爲名,搞農業地產,或者重地產項目。試點理不理想,只能不言而喻。

“脫貧攻堅”後期,“十四五”規劃,是以“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落地階段,開啓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只能指望鄉村振興了。

“鄉村振興”階段,田園綜合體,還能不能以此爲載體,推向一個新的高潮或者一刀切式的就此打住呢?只能等官方的答案了!

田園綜合體,以農業作爲突破點,解決多數農村地區產業發展問題,是一種新模式和理念,主要靠“農業+旅遊+田園社區”來驅動落地。但是,面臨很多的社會問題以及體制約束,運營模式更爲複雜,盈利比較困難。尤其,投資體量更爲龐大,沒有幾個億,是落不了地的,甚至還得幾十億的往裏面砸錢。

本人認爲,農村想發展田園綜合體,重在結合本地資源,策劃、規劃設計,做到因地制宜, 從農民利益出發, 緊隨市場需求,全面規劃產業發展, 做到低碳、綠色和可持續發展。

田園綜合體要將第一產業 (農、林、牧、漁) 、第二產業 (農產品加工業、手工業等) 和第三產業 (旅遊業、房地產業、住宿餐飲業、文化產業、田園康養等) 進行有機融合。

策劃,要做到“四生同步” 即生產、生活、生態、生意同步。

規劃,要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設計消費鏈和消費環境營造,全面、科學的植入產業,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能夠可持續發展。

設計,每個分區的具體節點,要把當地世代形成的風土民情、鄉規民約、民俗演藝等結合,讓人們可以體驗農耕活動和鄉村生活的苦樂與禮儀,以此引導人們重新思考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的關係,從而產生符合自然規律的自警、自醒行爲,在陶冶性情中自娛自樂,化身其中,缺乏文化內涵的綜合體是不可持續的。

綜合,要體現在,既要方便村民的生產生活,又要發展鄉村文旅產業,吸引遊客體驗業態項目來重複消費,吸引投資商來開發、建設美麗鄉村。

所以,策劃、規劃設計要綜合考慮,統籌兼顧,平衡各方需求及利潤分配。對村民而言,要考慮,如何把農村的事辦好;對遊客而言,要考慮,把農村的故事講好,讓文化自信;對投資商而言,要考慮,把基礎框架搭建好,能有豐厚回報的前景。這樣才能彙集各方力量,把農村建設成爲“村民生活富裕,村容古樸優美,遊客絡繹不絕,產業發展良好”的田園綜合體。

根據,自己多年的田園綜合體策劃、規劃設計經驗,談談田園綜合體的設計策略。

1、文化策略

提取當地文化,通過景觀手法來表達,體現濃厚的鄉村文化和農耕民俗,對農村傳統建築元素進行景觀化再塑造。文化提升以展示和迎賓爲主要功能,配以服務周邊村民的公共活動需求,營造具有鄉村傳統文化的生活氣息和文化氛圍。

2、景觀活動策略

打開場地界面,最大化的增強場地的開放性與可達性,使之與鄉村周邊場景有良好的聯繫,合理開展有趣味的鄉村娛樂活動。使村民和外來遊客漫步其中時,能夠有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體驗。引入現代農業產業、文旅產業和商業,依託鄉村豐富的自然資源爲載體,開展一系列創意鄉村文旅項目,將田園綜合體的文旅特色充分展現。

3、鄉土材料策略

採用生態修復策略,對鄉村受污染環境進行修繕。運用新的生態技術恢復、改善生態環境。依據現場踏勘的數據成果,最大程度地保留現有植物和良好的鄉村風貌,最大可能地利用現場廢棄的鄉土建築材料。

4、多專業整合策略

“共建、共生的人文情懷鄉村”的實現最終取決於各專業力量和有效整合,田園綜合體項目不光是單純的產業規劃、景觀設計的工作,需要聯合政府相關部門及意向投資方的專業團隊,發揮各專業團隊的長處,共同對田園綜合體項目提出優質的建議和提案,最終融合各家之長,形成鄉村提升改造的跨界融合性解決方案。

總之,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田園社區爲一體的鄉村綜合發展模式,目的是通過旅遊助力農業發展、促進三產融合的一種可持續性模式。田園綜合體的策劃、規劃設計要把建築、人與環境景觀緊密結合,既有物質性的建築,更有精神上的生活氛圍,在設計中,需要從微觀的村莊整治上升到一個更宏觀,綜合的角度去看待其整體性。田園綜合體規劃設計不僅僅是美化農村、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更應注重利用該村的資源、文脈、人居環境等等,合理做好產業空間佈局,將農村經濟激活,讓農民增收,在農村安居樂業。

文 / 李國民 / 跨界融合策劃人 / 三農觀察員 專注文旅、農旅、康養等項目的前期策劃、規劃設計!

從開發到運營,選項目,抓政策,打市場,盯運營;請關注“唯美鄉村”微信公衆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