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娛樂原創

文|胖部 編輯|夏添

《大秦賦》沒有如預期地成爲爆款。

上週末,《大秦賦》在開播一週後初步收穫口碑紅利。根據貓眼專業版,其熱度從開播時第九上升至第二(12月2日,熱度9335.76),整體呈上升趨勢;根據骨朵數據,該劇目前累計播放量已達2.2億,從12月4日起持續攀升,在12月6日最高達到5079萬。

但張魯一飾演嬴政引發的爭議以及編劇上的若干問題,隨着觀看人數的增加已經造成口碑降溫,豆瓣評分從開分後的8.9分已經下降至8.2分,對比《大秦》系列前三部的9.3分、9.3分、8.5分,該劇評分已經低於系列最具爭議的《大秦帝國之崛起》。進入工作日之後,該劇的貓眼熱度開始出現下滑。

而橫向來看,該劇也始終未與同期播出的其他作品拉開差距,貓眼熱度整體與《功夫戰警》《愛的釐米》等基本持平。在電視端,根據貓眼專業版,該劇的收視排名在第二到四位徘徊,12月7日剛剛破1%。

回顧今年另一部正午陽光的歷史正劇《清平樂》,根據中國視聽大數據整體收視率在0.5%上下浮動,網絡端觀看留存率也僅爲13%。歷史正劇似乎已經不再適應當下的市場。

20年間,從口碑熱度爆款熱門到如今的口碑熱度倒掛,歷史正劇漸漸讓行業開始望而卻步。而犀牛君試圖進一步分析,已經14年未出現爆款的歷史正劇,是否存在下一個黃金期?

2007年之後無爆款

歷史正劇失位

對於80、90後的觀衆來說,歷史正劇曾在他們的童年時代擁有一個黃金期。這個階段的第一個高峯是1995年的《武則天》,收視份額達到34.7%。而近來在抖音、快手、B站影視解析類內容爆火的《雍正王朝》,1999年上映的時候央視收視率高達19%,北方地區收視率一度超過80%。

(B站截圖)

截取2001年以後的收視表現,來觀察這個黃金期的尾聲。

央視是正劇領域最突出的樣本。作爲彼時全國最具影響力的電視劇製播平臺,歷史正劇是央視製作的品牌內容,且進入21世紀後依然有所延續。

根據CSM數據,2001年央視八套播出的《康熙王朝》雖然只排在年度收視第四,但收視率高達8.47%;2002年以乾隆朝反腐爲主題的《天下糧倉》,在綜合頻道拿下10.6%收視率排行年度第一;2004年《成吉思汗》以6.3%拿下年度第一;2005年的央視開年大戲《漢武大帝》收視率破7%。

2007年成爲一個拐點。

這一年,央視《貞觀長歌》雖然收視率3.7%,但在該年度只排在央視第九;《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衛視播出,芒果臺在嚴肅內容領域的初體驗造就了豆瓣國劇第一的9.7分神劇,但在前期投入大量資源的情況下,該劇最高收視不超過0.5%,而彼時湖南衛視電視劇的平均收視率是2%-3%。

在此之後,雖然有少數人物劇或傳奇劇進入央視前十,但正劇已經失位多年,整體的口碑熱度倒掛局面由此形成,甚至造成多出“收視慘劇”。

2013年根據《史記》改編,由《新三國》團隊打造、陳道明主演的《楚漢傳奇》,投資高達2.4億創造當時新高,開播之前同樣被認爲“預訂爆款”,結果最高收視率剛剛破1%,最差收視率僅0.5%,平均收視率在0.7%左右。

更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秦帝國》系列,2010年系列首部《大秦帝國之裂變》錯失央視,在地方臺播出後幾乎沒有任何聲量;而2013年、2017年的後兩部收視率同樣慘淡。目前該劇的口碑,可以說是少部分歷史劇迷長期自來水的結果,三部劇集在豆瓣的評分人數分別是4.56萬、3.97萬、4.47萬,和頭部劇集相去甚遠。

如果以《大秦帝國》系列和此前黃金期的歷史正劇做一對比,會發現隨着電視製作產業的進步,製作能力其實是進步的,無論從考據、場景和服化道方面都並未出現倒退,以《大秦帝國》系列小說爲藍本的劇情未出現明顯問題,選角方面侯勇+王志飛、富大龍+喻恩泰等君臣組合也備受認可。但市場反響卻大相徑庭。

歷史正劇爲什麼沒人看了?

裏外不討好的歷史正劇困局

首先從大環境來說,2007年之後電視內容市場也發生了變局。

一方面是整個市場環境畫像的變化。此前“一家人看電視”的消費市場被打破,尤其是此後互聯網的興起持續分流電視受衆、尤其是年輕人受衆,女性進一步成爲電視行業消費的主流人羣。這種變化帶來的首先是閤家歡內容在電視領域失去主流位置。

而歷史正劇在某種程度上提供的恰恰是一種閤家歡體驗,男性受衆看歷史和權謀,女性受衆看人物的愛恨情仇,同時爲孩子提供歷史和傳統文化的一種體驗。而當電視行業形成初步的分衆市場,面面俱到反而成爲劣勢,《老大的幸福》《雙面膠》《咱們結婚吧》等家庭劇和愛情劇在這一時期更具優勢。

(採用索福瑞CSM城網信息)

另一方面,《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等節目成爲中國電視“娛樂化”的標誌,嚴肅內容市場萎縮現象明顯,如《宮》《步步驚心》《武媚娘傳奇》等戲說、傳奇劇之後成爲古裝作品主流。

而從電視行業本身來看,歷史正劇正成爲高風險投資。

需要看到的是,此前以央視爲代表的歷史正劇製作單位,並不以商業回報爲第一考慮因素,同時存在弘揚傳統文化等多方面考量;在當時古裝劇已經是高投入的代表,1994年《三國演義》製作成本高達1.7億。這也成爲當時的歷史正劇精品頻出的某種背景。而隨着衛視時代的開啓和製播分離等行業變化出現,歷史正劇已不是最優選。

從製作方面看,隨着行業製作成本走高,古裝題材的投入持續攀升。如今年來口碑較高的《大軍師司馬懿》系列,據稱投資超過4億;2019年播出的《長安十二時辰》,據報道投資高達6億。

而從產出來說,歷史劇在收視和熱度方面越來越難產生較好反饋,只有頭部製作才能順利賣片;同時,植入等商務合作方面,相較於都市、喜劇等題材更難吸引廣告主。還有一個因素是,近年來歷史正劇審覈難、播出難的情況越來越普遍,投資據傳高達5億的《天下長安》和投資7億的《曹操》,都還處於待播狀態。

從市場到行業,歷史劇越來越陷入“裏外不討好”的困境。根據公開信息,廣電總局從2015年之後備案的“重大歷史題材”劇集只有13部,拿到拍攝許可的有6部,其中就包括《大秦賦》。

歷史正劇還有機會嗎?

對於歷史正劇,有些問題是全行業的。

比如長劇現象,尤其是古裝題材,迫於高投資而增加集數已經成爲常態,前文提到的近期幾部正劇基本都在70集以上。還有嚴肅題材過度娛樂化的問題,如同樣以真實歷史爲藍本的《獨孤皇后》《燕雲臺》,走向了瑪麗蘇偶像劇的路線,並不面向歷史劇市場。

而回看內容本身,歷史正劇的創作也存在刻板、保守的一面。由於歷史類受衆逐漸收窄,在口碑導向上有傾向於歷史原教旨和精英階層審美的趨勢。

2006年播出的《貞觀之治》或許是個例子。該劇的編劇是阿城和孟憲實,前者是著名文學家,孟憲實則是主修隋唐史的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該劇豆瓣評分高達9.2分,評論區不乏“最好的隋唐劇”、“真的講治國而不是權謀鬥爭”、“考據精當”、“紀錄片一般的復原”,但熱度與次年評分7.9分的《貞觀長歌》差別巨大,豆瓣評分人數僅1.07萬。

近年來的歷史正劇創作或多或少存在這方面問題,包括《大秦賦》在戰爭場面和服化道方面備受認可,反而劇情成爲扣分項。迴歸大衆審美也是創作者必須的考量之一。

而從客觀來看,越發成熟的市場或將給歷史正劇帶來空間。

首先是垂類市場的發展。如果橫向對比歐美劇市場,包括《狼廳》《王冠》等史詩劇同樣具有市場空間,這是不同垂類市場充分發展的結果,以口碑導向的類型內容也會具備破圈效應。愛奇藝今年提出了分衆趨勢的形成,並有《隱祕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多部懸疑作品成爲市場熱門,如果市場進一步完善,高投資的歷史劇或可以獲得足夠大的垂類內容市場。

同時,市場已經越來越表現出“內容爲王”的趨勢,去年的《長安十二時辰》前期的口碑拉動效應就極爲顯著。包括《大秦賦》如果不是存在客觀問題,不排除會有更長的口碑紅利期。

或許在未來幾年,快速發展的劇集市場會準備好迎接新的歷史正劇精品。五千年曆史所留下的充分劇作養料和潛在市場,不會讓這個類型徹底過時,但如何做好這樣的“高風險”投資,需要進一步發展的行業以項目運營和製作能力背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