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菜根譚》一四三、趨炎附勢,人情之常

飢則附,飽則颺,燠則趨,寒則棄,人情通患也。

註釋

颺yáng:飛揚;飄揚。當飛翔解,據《晉書·慕容垂載記》說:“垂猶鷹也,飢則附人,飽則高颺。”

燠yù:當溫暖解,此處作形容詞用,是指富貴人家。

窮困飢餓時就投靠人家,喫飽了就遠走高飛,遇到有錢的就去巴結,看見貧困的親友就鄙棄不顧,這就是一般人所最容易犯的通病。

評語

最能證明這種“事態有冷暖,人面逐高低”的,就是戰國時代翟公的故事,據《史記·汲鄭列傳》說:“夫以汲、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事則否,況衆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爲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覆爲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汲、鄭亦云,悲夫!”這裏所說的“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就證明了所有這些都是一般人最容易犯的通病,因此俗諺纔有“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說法。

附譯文:太史公說:憑着汲、鄭當時爲人那樣賢德,有權勢時賓客十倍,無權勢時情形就全然相反,他們尚且如此,更何況一般人呢!下邽(guī,龜)縣翟公曾說過,起初他做廷尉,家中賓客盈門;待到一丟官,門外便冷清得可以張羅捕雀。他復官後,賓客們又想往見,翟公就在大門上寫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汲黯、鄭莊也有此不幸,可悲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