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菜根譚》一四一、過歸己任,功讓他人

當與人同過,不當與人同功,同功則相忌;可與人共患難,不可與人共安樂,安樂則相仇。

註釋

患難:患是憂愁,患難就是艱難困苦。

要有跟人共同承擔過失的雅量,不可有跟人共享功勞的念頭,因爲共享功勞彼此就會互相猜忌,可以有跟人共患難的胸襟,不可以有跟人共安樂的貪心,因爲共安樂彼此之間就會互相仇視。

評語

人生在世,不過短短數十寒暑,爭名奪利的結果,到頭來也不過是黃土一堆而已。歷史上最能證明這種“安樂則相仇”的例子,就是發生在越王勾踐與功臣之間的事,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fei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爲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不過宋太祖趙匡胤,雖說也不能和功臣共安樂,但是他卻沒有象漢高祖那樣屠殺功臣,而是在杯酒談笑之間解除宿將兵權,這不但顯得趙匡胤知恩盡道,而且也比歷代屠殺功臣都文明得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