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在我們的印象中,一直都是一個外戚橫行朝野的時代。不論是從西漢建國不久就開始呂氏專權,還是西漢亡國的王莽篡位,亦或者東漢末年的何進禍國,都和皇帝重用外戚脫不了干係 

但是漢朝重用外戚的先河,嚴格意義上來講其實並不是劉邦,而是比劉邦這個老祖宗更出名的漢武帝劉徹。呂氏的專權,其實和劉邦並沒有多大關係,是呂雉在劉邦去世之後纔開始獨攬朝政大肆爲呂家人封王,漢朝由此飽受外戚之痛。但其實自周勃陳平等人誅滅諸呂之後,漢朝的統治者已經十分注意對外戚的態度,所以在這一段時間以來,其實並沒有再出現外戚亂政的情況,直到漢武帝之時。

漢武帝重用衛青和霍去病兩人,這兩人一個是漢武帝自己的小舅子,一個是小舅子的外甥。重用此二人,等於是重開了外戚專權的先河。衛青初爲官時,還只是一個建章監和侍中,卻一直跟隨皇帝左右,甚至一起聽聞朝政,在其第一次領軍作戰時,就已經是車騎將軍,和成名多年的李光等降臨並列單獨領一軍。而霍去病則更加過分,十七歲初次出征時就被封爲驃姚校尉,領八百精銳單獨成軍作戰。之後更是以一戰之功直接受封冠軍侯。

自漢武帝之後,漢朝外戚掌權就好像成爲了一個定律,一直到徹底滅亡,都還是如此。

那麼爲何明明有前車之鑑的呂氏之亂就擺在前面,英明神武的漢武帝還會選擇在此重用外戚呢?

削弱太尉的權力,完成獨掌軍權的目的

其實在漢武帝登基時,太皇太后竇漪房還在世,從後元三年(前141年)直到建元六年(前135年),都未能得到主權,知道建元六年五月竇太后去世,漢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權。

而此時的漢武帝雖然表面上已經掌握了大權,但是實際上他手上的權力並沒有多少。其一是因爲諸侯王的勢力過大,導致中央的權力大大的被削弱。其二是因爲三公九卿的制度,導致皇權被中央官員極大的分散且限制了。

西漢的制度,其實是結合之前秦國本身的官制,而創立的官僚制度。將中央的權力分成了幾個部分交給對於的官員或者部門管理,這樣不僅能夠大大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而且還能夠有效的防止皇帝犯錯:

丞相負責行政權;太尉負責軍事權;御史大夫負責監察權,併兼任副丞相。三公之下的九卿,則負責一些更具體的權力,如少府掌握皇家賬戶,廷尉負責司法,等等。

而留給皇帝的權力,其實已經不算很多,大約有三個部分:一是對高級官吏任命的權力;二是在遇到國家大事時,召集“廷議”,與高級官員商定對策;第三,就是調動軍隊的權力了。

心高氣傲且抱有雄心壯志的漢武帝自然不願意處處被人限制,他可不認爲自己會犯什麼錯。爲了解決眼前的困局,真正的實現大權獨攬,他開始了對權力的集中。第一步就是削弱諸侯,第二步就是削弱中央官員中地位和權力最大的相權。但是這顯然並不算完。

雖然,從表面上,丞相是對皇帝權力限制最大,掌握着行政權可以直接限制皇帝的行爲,皇帝的所以政治放大都必須要問責於宰相,得到了丞相的認同之後,才能夠實行。但是對皇權威脅最大的卻並不是丞相,而是太尉。

太尉是全國的最高武官,直接掌握與軍事有關的日常行政,如武官的選拔、糧草的徵調等。但是雖然太尉並不掌握軍隊的徵調權,但是卻可以直接限制皇帝行使徵調權。因爲若要真的調動一支軍隊,按當時的規定需要勘驗虎符。而一半在皇帝手中,另一半則在軍隊將領手中,而太尉則可以直接影響軍隊中的這一半虎符。 

所以說,如果沒有得到太尉的支持,皇帝其實很難行使對軍隊的徵調權。且太尉如果對皇帝不滿,或者是乾脆造反,所能造成的破壞性,是丞相完全無法比擬的。畢竟軍隊纔是一個政權真正的底氣和命脈所在。

也正是因爲太尉對皇權的威脅性太大,所以漢武帝就想出了一個法子,那就是用外戚去代替太尉。既然職業官僚出身的太尉並不能讓自己相信,那麼就安排一個能夠讓自己相信的人去幹這個活。

而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人情社會,在主觀情緒的影響下,要找一個更加能讓自己信任的人,自然是親戚大於旁人的,所以漢武帝自然而然就想到了使用外戚。然後漢武帝只需要控制住比太尉更加好控制的外戚,就能夠真正的實現獨掌軍權。

外戚對皇帝,是絕對的依附關係

漢武帝之所以選擇外戚來取代原本的太尉,自然不只是因爲外戚和自己的血緣關係親近,而是因爲外戚和其他的官員不一樣,是純粹靠着和皇帝親近而得到重用的,所以外戚對皇帝,是絕對的依附關係。“只有我當皇帝,你才能是外戚;我要是被別人宰了,你也沒有好下場”這是因爲這種邏輯關係的影響,所以外戚其實對於那個和自己家有親戚關係的皇帝是無可厚非的忠誠的,是其最堅實的忠實守護者。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衛青出現了,然後就一步步在漢武帝的支持下,順理成章的接管了西漢的軍事權力。所以到了武帝中期,朝廷就幾乎不再任命太尉。當然這並不是說你太尉這個職位不存在了,其實他只是被常常由外戚擔任的大將軍一職取代了。

雖然說,事無絕對,在中國歷史上外戚篡位的也存在,比如西漢末年的王莽就是一典型例子,但是在頻率上卻要少了很多。因爲外戚想要想要廢除皇帝,其難度可比其他人大的多了。

首先,因爲名義上的關係,外戚想要篡位所遭受的各界壓力會遠遠大於其他人,想要名正言順,你除了要得到絕對的權力,還要有文官集團的權力支持。

其次,外戚背後的力量幾乎全是來自於皇帝的支持,如果離開了皇帝,頃刻間就會失去所有的底氣。

最後,因爲和皇帝的朝夕相處,在隱藏異志方面,也會比其他人難上許多,稍有不慎就會被發現。

此外還有多種小概率事件組合在一起,外戚纔能有機會篡位成功。曹操等了那麼多年不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嗎?所以,外戚往往最多隻會選擇通過控制皇帝來實現獨掌權力的可能,但是篡位卻幾乎沒有。

當然,概率小也並不是說完全沒有可能,畢竟天底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一棍子也不能打死所有魚。所有即便防備制度再完善,如果皇帝本身有着極大的問題,外戚還是有可能成功的,比如王莽和司馬懿便是如此:前任皇帝短命,後任皇帝年幼,皇帝長期無法履行職務,整個生態鏈纔會出現漏洞,給人可乘之機。再加上朝廷上幾乎滿是支持聲,沒有可以反抗他們的人。這纔會讓他們鑽了空子。

霍去病、衛青本身所具有的能力

按照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選後順序思考,血脈親戚本就更讓人秦靜,所以通過親戚自然更容易優先獲取權力,這無可厚非。但是說到重用,也未免顯得太過隨意。

漢武帝其實算得上有個情寡恩義之輩,在位五十四年,換了十三任丞相,大多結局不好。所以只要是外戚漢武帝就會用嗎?而且漢武帝是那種隨意用人的昏君嗎?顯然不是,其實漢武帝用外戚也是有選擇的,並不是每一個外戚都值得漢武帝去瞧上一瞧,比如漢武帝的舅舅田蚡精神分裂而死,表叔竇嬰被棄街斬首,漢武帝也並沒有過絲毫憐憫。

漢武帝之所以重用衛青和霍去病,首要原因自然不會外戚這一層裙帶關係,而是因爲這兩個人是真的有能力,值得重用。 

衛青和霍去病在漢朝的對外戰爭中大放異彩,打的原本不可一世的匈奴抱頭鼠竄,不僅解決了西漢邊境的威脅,更是成功爲大漢開拓了漠北的疆土。衛青龍城飛將的名聲威震漠北,霍去病更是打的匈奴一路逃竄,幾乎將匈奴趕到歐洲,獲封冠軍侯也是實至名歸。

漢武帝考慮到了所有需要考慮的情況

那麼漢武帝既然重用了衛青和霍去病,就不怕這兩家的後人專權亂政嗎?其實關於外戚可能亂權的問題連我們都能考慮到,英明神武的漢武帝也怎麼可能沒想過呢?只是他自有自己的一套政治手段去處理,便沒有太過的去擔心這個問題。

那些能夠影響朝野的外戚,往往家裏都有一定的勢力,幾乎都是貴族出身,所以在選擇人才的時候,漢武帝就考察清楚了。衛青和霍去病的出身都十分不好,並沒有什麼背景勢力,所以漢武帝可以用的放心。

衛青的母親只是平陽侯府的一個僕人,更是與人私通才有了衛青,所以衛青在社會上一直不受人待見,他也常常自嘲爲“人奴之子”。而衛青的父親鄭季也只是個小縣季,而且衛青在父親家裏更是隻被當做奴僕畜生,從來沒有被當人看過。

霍去病的出身也和衛青相似,是平陽侯府的女奴衛少兒與平陽縣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這種卑微的出身,不僅更讓漢武帝看重,更重要的是讓漢武帝放心,不用擔心兩人背後的勢力糾葛。

不僅是所用之人的考察,面對可能出現外戚的亂權,漢武帝還有着其他更直接殘暴的手段。漢武帝在死前曾立小兒子劉弗陵爲太子,當時劉弗陵只有九歲。爲了避免出現皇帝無法履職而不得不讓外戚攝政的情況初夏,漢武帝直接把年輕美麗的母親鉤弋夫人給殺掉了,就是擔心鉤弋夫人當了皇太后爲非作歹,重用她的家人,再次上演呂氏之禍。

最後,就是在用人方面的細節。漢武帝雖然重用衛青,但至多也只是把軍事權力交給衛青,至於政事是一直牢牢抓在自己手中的。這樣一來外戚並沒有完全架空皇帝的可能。

但到後來,事情卻發生了變化。漢朝後來的很多皇帝都太過昏庸,連政事都不想處理,直接連着軍事一起交給了他們認爲“靠得住”的大將軍。同抓軍事和政事的外戚,自然更加容易翻起風浪, 

說白了,漢武帝之所以敢重用外戚,就是因爲他能力夠強,把持的住,能夠保證不會出事。而後世那些重用外戚而出了事的,不一而足,全都是把持不住,控制不好,能力不夠的皇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