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傳統能源重鎮的悄然轉身 “碳中和”目標的寧夏邏輯

中國網財經12月8日訊(記者 李冰岩)“目前,隆基股份在寧夏地區的員工已超11000名,更好的工作環境和職業前景正吸引越來越多的煤電從業人員轉型就業”,銀川隆基人力資源部招聘主管伏永波微笑着說:“每次招聘宣講,我更樂意介紹自己的姓是光伏的伏。”無獨有偶,2012年,國家能源局將寧夏確定爲全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範區,吸引了區內外衆多清潔能源企業投身寧夏的風、光資源開發,推動全區清潔能源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這幾年,光伏、風電、石墨烯、鋰電池、工業制氫等多個清潔能源產業鏈紛紛佈局寧夏,曾經的煤電大省已向着清潔能源產學研一體的領跑基地悄然轉身。

近二十年來,中國經濟渡過數次大小週期,國家層面的能源戰略歷經不同程度的調整進化,以光伏爲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得以加速崛起。作爲中國最早向清潔能源產業加速佈局的傳統煤電重鎮,寧夏率先完成從單晶硅片、單晶電池、光伏組件、分佈式光伏電站到地面光伏電站的全產業鏈佈局,成爲寧夏能源結構優化和全球光伏技術進步中的重要一環。

傳統能源就業轉型的樣板

25歲的馬存福來銀川隆基之前,在當地一家焦化廠工作。作爲車間的皮帶工,他每天負責巡視生產線,保障正常運轉並負責打掃衛生。對於職業晉升,他直白的告訴記者:“你是看皮帶的,就永遠是看皮帶的”。“焦化廠的噪音和粉塵污染嚴重,尤其是粉塵特別大,我們上班時會帶工業防塵面罩,俗稱‘豬鼻子’。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防護,每天交接班時要打掃衛生,整個人就完全暴露在粉塵中”。他給記者描述,自己每天上班八小時,乾乾淨淨的去上班,蓬頭垢面下班回,每天洗澡都是一身黑水。兩年前,他毅然辭去煤企工作來到隆基,從最基層的巡檢員幹起,但他說和上一份工作不同的是,除了乾淨的工作環境,還有“師傅”帶着,做什麼事,都會有人告訴你怎麼做,結果是什麼。這讓他覺得有歸屬感和職業獲得感。現在,小馬已經當上巡檢班長,也成爲一名師父帶着徒弟。

現在在隆基做上備料班長代理主管的李軍,也同樣來自當地一家傳統能源企業。他當時所在的企業效益不好,被迫從洗煤廠轉崗到了焦化廠。“我擔心焦化廠煉焦產生的焦化氣體是否會對身體產生危害”。入職隆基後,原來已經是班長的李軍還得從最基層的操作工幹起,最初的三個月試用期最難熬,不僅要學技術,還要學習理論知識,新的工作環境很好,但對於學習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通過兩項考覈後,小陳在隆基紮根,今年是他在隆基的第五個年頭。已經是代理主管的他,手下管着四五十個人,待遇也在不斷提升。

今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承諾,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峯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如今,低碳減排將成爲全國能源發展的主旋律。像馬存福和李軍這樣轉型的年輕人在寧夏比比皆是,清潔能源上下游產業鏈企業都願意吸納傳統能源員工轉型就業。記者瞭解到,寧夏正在制定出臺《加快推進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0-2025年)》,將進一步優化產業佈局,重點推動以光伏等新能源爲代表的特色產業鏈發展。到2025年末,組織實施一批重點新材料產業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00億元以上,實現產值超過1000億元,年均增長13%左右。實實在在的產值,帶來了數萬個崗位的就業,尤其對於寧夏這個傳統能源重鎮來說,隆基等一系列清潔能源企業入駐,促進了傳統能源行業人員向新能源行業的轉型,工作環境更好,待遇更高。根據專家測算,新能源行業所提供的就業機會是傳統能源的1.5-3倍。

清潔能源產業的大經濟賬

到2020年底,寧夏自治區預計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量達到2640萬千瓦,比2012年增長了6.3倍。其中風電達到1400萬千瓦,光伏裝機達到1200萬千瓦,分別比2012年增長4.3倍和21.6倍;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將超過44%,發電量佔比達到21%。寧夏回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新興產業處處長包生藝給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作爲寧夏最具有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光伏產業在今年疫情期間逆市上揚,2020年1-9月完成產值約百億元,同比增長接約40%。令人可喜的是,隆基帶動的光伏上下游產業鏈貢獻產值在不斷提升。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經濟發展服務局局長艾峯說:“銀川開發區全面推行企業“首席服務員”制度,將開發區進行網格化劃分,每一個片區派出一位幹部去給企業做“服務員”,提供一對一“保姆式”服務。從項目談判初期,構建“360度全方位”跟蹤機制,確定專門項目服務專員,以嵌入式服務及時解決審批中的難題”。

“我們把全產業鏈都放在了寧夏,與這些年這些年自治區政府親商愛商的環境密不可分。比如這些年,銀川的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大力推行綜合能源低成本化改造示範項目,圍繞冷、熱、電、水多聯供能力,針對企業特點量身制定解決方案。這些都爲企業高效運營提供了保障,也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銀川隆基總經理梁永生介紹,目前隆基寧夏基地員工的平均工資約6000元。每月超過6,7千萬的薪酬支出也極大促進了廠區周邊乃至銀川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梁永生指着基地外的停車場說:“你們看,很多員工都買了車,好車還不少呢”。記者瞭解到,隆基股份的每個基地,都在積極吸納當地貧困人口就業,建檔立卡戶佔隆基股份國內員工的20%。除了就業,隆基的高效組件產品在當地扶貧領域廣泛應用,光伏+農業的農光互補等項目也大大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據悉,寧夏“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貧村級電站項目共涉及4個縣區,規模爲9.967萬千瓦,2.36萬戶貧困戶從中受益。

良好的營商吸引越來越多的清潔能源產業鏈到寧夏投資興業,隆基股份作爲第一個來寧夏投資的清潔能源企業,爲寧夏清潔能源轉型和產業入駐起到很好的示範引導作用,也在成爲傳統能源轉型就業的新平臺。

新舊能源動能轉化的“低碳經”

寧夏物產豐盈,綿延五百多公里的黃河,數千年泥沙的沉積給寧夏帶來了優質的土壤,也孕育了石油、煤炭等豐富的礦產資源,既是國家大型煤炭基地,西電東送的火電基地,又是中國四個現代煤化工產業示範區之一。爲了擺脫對煤基產業的依賴,以及大規模碳排放造成的環境壓力,寧夏在新舊能源轉換上也走出了自己獨特的道路。

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發展處處長海濤對記者表示:“我們是傳統能源強省,但我們新能源起步也比較早,寧夏新能源發展勢頭好,與化石能源並不矛盾。”作爲傳統能源發展大省,能耗“雙控”的目標包括能源消費總量和能耗強度,清潔能源正好承接了這個轉型,並順勢而爲迎來了大發展。自2012年被確定爲全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範區以來,寧夏吸引了區內外衆多清潔能源企業投資風、光資源開發,新能源裝機實現了“一年一個臺階、四年翻二番,八年翻三番”的高速發展。預計到今年底,寧夏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將達到2640萬千瓦,其中風電1400萬千瓦,光伏裝機1200萬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將超過44%,發電量佔比達到21%。

爲緩解新能源快速發展給新能源高效利用和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帶來的壓力,寧夏通過建立輔助服務市場機制、實施新能源與火電打捆交易、積極參與跨區現貨交易、自備電廠與新能源發電替代、可調節負荷需求響應等措施,不斷增強調峯能力,在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情況下,促進新能源的高效利用。2020年上半年,寧夏新能源利用率高達97.43%,位居西北第一。

爲什麼寧夏的新能源消納好?爲什麼外送通道新能源比例比較高?海濤對此解釋到:“我們通過火電調峯,來保障新能源的穩定輸出。按照中央要求,我們嚴格控制火電,不斷做大新能源規模,反向擠壓火電的存量市場,使得兩者之間達到平衡。”

寧夏是“西電東送”戰略最早的重要送端,三條大通道由寧夏起送和供電,發電裝機容量近5500萬千瓦,人均裝機容量位居全國首位。“西電東送”這三條大通道將寧夏煤炭基地的火電、風電光伏新能源、黃河上游的水電以直流輸電的形式“打捆”送達山東、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實現了西北電網和華東、華北電網的直流聯網,成爲國家“西電東送”戰略的重要通道。數據顯示, 十年來寧夏累計外送電量超過4100億度,相當於在受電地區減少燃煤運輸約2.5億噸,減排二氧化碳4億多噸。預計到2020年底,寧夏實現每天生產綠色電力約1億千瓦時。以光伏爲例,每消耗1度電生產的光伏產品,其生命週期可輸送50多度光伏電。

如今,隆基股份提出的“solar for solar”理念已得到全行業的一致認同。今年,隆基加入RE100、EV100、EP100的全球倡議,成爲中國首個同時加入氣候組織三個“100”的企業,承諾在2028年前實現在全球範圍內的生產及運營所需電力100%使用可再生能源;承諾在未來十年內,安裝充足的電動車充電設施,引導員工將家庭用車轉換爲電動汽車;承諾以2025年爲基準年,提高35%的能源使用效率。依託寧夏在新舊動能轉化的決心,寧夏的光伏等清潔能源產業在能源安全、節能減排、新基建、供應鏈體系等環節都將引領全國綠色製造和零碳光伏的革新。

相關文章